然而據有關報道,有人在距離震中幾千千米以外看到了地震雲,甚至有人隔著半個地球也看到了地震雲。這又怎麼解釋呢?還有地球岩石的熱傳導是極其緩慢的,它通過十米厚的岩石至少也要三年。那麼,地球內部所積聚的能量,又是通過什麼機製快速傳到地麵,加熱大氣的呢?我國學者呂大炯認為,地震雲除了可能出現在震中區上空外,也可能出現在那些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遠處震中區因震前容積增大時,其應力加本來就很集中的斷裂帶的應力,這樣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造成熱量增加,於是,地下熱流通過斷裂不斷逸出地麵,並上升到高空,形成條帶狀地震雲。呂大炯還認為,地熱傳遞給大氣,不一定非通過斷裂帶逸出不可,還可以通過輻射的方式(如超高頻或紅外輻射)來加熱斷裂帶上空的各種微粒,從而導致了條帶狀地震雲的產生。由於斷裂帶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所以由此產生的條帶狀地震雲也是垂直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輻射狀地震雲是怎樣形成的呢?呂大炯認為由於震中處於某些應力高度集中的斷裂交彙處,因此當應力隨距離而衰減時,便形成了焦點對應震中的輻射狀地震雲。我國學者呂大炯的理論,雖然比較好地解釋了地震雲的某些特征,但這些理論仍然隻是推測,至今還沒有獲得有關的實測數據。而對於那些相隔半個地球的地震雲來說,能否把應力傳遞過去,也實在令人懷疑。尤其是那些發生在海底的地震,人們更加難以相信它們也會引起地震雲。關於地震雲的成因,除了上述假說以外,還有一些人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了猜想。有人認為,我國遼寧海城地震是海水中沉積的錳鐵礦在地震前形成了感應性磁場,一旦地震發生,地磁異常明顯,就會影響到大氣對流層,進而產生地震雲;還有人認為,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會使一些帶電粒子高速地衝出脆弱的斷裂帶,到了一定高度以後,這些帶電粒子與氣體分子相碰撞就電離成離子,然後這些粒子就成為周圍過於飽和的蒸汽的核心,再結合塵粒等形成霧珠。這樣在帶電粒子通過的路上,便有細條狀雲體即地震雲出現;還有人利用震源電場解釋地震雲成因,說在五千多米的高空,地麵熱輻射作用較小,垂直對流微弱,因而雲層穩定,霧珠易於保留一定形態。同時,這裏離子濃度大,不穩定,在震源靜電場作用下順電場排列,因而形成分布約數百千米的條帶狀,也就是地震雲。雖然,以上都對地震雲的形成作出了一些解釋,但大部分是猜測,而且在學術界對地震雲的存在還持有懷疑態度。有人說地震發生與雲彩沒有任何關係,人們所說的“地震雲”都缺乏實際證據,有的是巧合,有的則純屬杜撰。地震雲究竟存不存在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還是暫時難以回答的問題。2動物可以預報地震嗎?在我們小的時候就知道,地震前大地上會發生一些異常現象,比如俗話說的“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麵惶惶跳。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等等,這些都是地震前動物帶給我們的預示,還有大地上的異常現象。那麼地震在發生前是否有預兆呢?有科學家解釋不是所有的動物、大地異常的情況都是地震前的預報,也可能是因為洪水、天氣、氣候等因素發生的。而前人總結的地震前的異常變化雖然有一定的意義,但科學界並不認為它們之間有必然的聯係。也有人說,現在每天各地都有奇怪的自然現象發生,難道都是地震前的預報嗎?如果是那樣,那整個世界都要陷於地震的恐慌中了。也有人說地震前的預兆要分情況來看,如果一個地方處於地震頻發區,那就需要重視這些預兆。利用以前的地震記錄來分析判斷這些預兆發生的真正原因是否是由於將要發生的地震所致。在許多的報道中,動物可以預報地震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當動物真的發生奇特行為時,誰又會相信它們是地震前的預報呢?因此,動物行為是否能預報地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或許當人們將動物的“肢體語言”全部破解出來時,才能解開這一謎團吧。四、南北半球地震為什麼次數不一樣有人曾對南北半球的地震總數做過統計,發現發生在1900年到1980年間六級及六級以上的地震一共7936次,但在南北半球發生的六級及六級以上的地震次數卻有很大差異:北半球共發生了4634次,南半球隻發生了3277次,赤道發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出1357次。縱觀地圖,北半球的火山、溫泉數量也比南半球多。這是怎麼回事呢?有學者根據南北半球海陸分布的不均衡特征認為,海陸分布情況可能影響到地球內能的釋放。我們知道,溫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內能的方式,來自地熱流的研究也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地熱流是地球內能釋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內能通過地熱流連續不斷地經由地殼釋放出來,地殼是地球內能釋放的最主要障礙,由地殼均衡假說可知,大陸地殼遠厚於大洋地殼,又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5千米,海洋地殼厚度僅為6千米。不難想象,地球的內能通過大陸地殼要比通過海洋地殼困難得多。由於北半球大陸板塊麵積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板塊麵積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內能更多地受阻於大陸板塊,通過地熱流釋放出來的內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這些受阻的內能在大陸板塊下麵積聚,並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向中低緯度轉移,當這些能量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衝破地殼,在一些地殼較薄弱的地帶(如板塊邊緣)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南北半球各自釋放的總內能應趨於均衡,即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內能近似等於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內能。由於北半球通過地熱流釋放的內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積的能量就通過火山、地震、地熱活動釋放出來,因此地震次數也就比南半球高。不過這種說法還隻是一種理論,南北地球的地震次數為什麼不一樣,仍需科學家進行研究。地震之最:世界曆史上最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接連發生了77級、78級、89級三次大震。震中區幾十萬幢房屋大多被毀,有的地方在幾分鍾內下沉兩米。在瑞尼赫湖區引起了300萬方、600萬方和3000萬方的三次大滑坡;滑坡填入瑞尼赫湖後,致使湖水上漲24米,造成外溢,結果淹沒了湖東65公裏處的瓦爾的維亞城,全城水深2米,使一百萬人無家可歸。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巨大的海嘯,在智利附近的海麵上浪高達30米。海浪以每小時600~700公裏的速度掃過太平洋,抵達日本時仍高達3~4米,結果使得1000多所住宅被衝走,20000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裏的,稱為深源地震。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裏,震級為69級。深源地震常常發生在太平洋中的深海溝附近。在馬裏亞納海溝、日本海溝附近,都多次發生了震源深度達五六百公裏的大地震。我國吉林和黑龍江省東部也發生過深源地震,如1969年4月10日發生在吉林省暉春南的55級地震,震源深度達到555公裏。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大約1201年7月,近東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壞,死亡人數最多,現有估算約達110萬。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中國陝西華縣的80級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前者確鑿一些,無數災民病死、餓死,數百裏山鄉人煙全無,死亡人數達83萬多。
正文 第7章 悲慘的大地震(3)(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