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肆虐的傳染病(1)(2 / 3)

神秘消失的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是歐洲人對它的稱呼,它曾在14世紀到18世紀橫掃歐洲,致使七千五百多萬人死亡,但在18世紀卻突然消失。在14世紀中期,歐洲受到了一場毀滅性的瘟疫侵襲,這場瘟疫被人們稱為黑死病。它從中亞地區向西擴散,並在1346年出現在黑海地區。它同時向西南方向傳播到地中海,然後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並傳至波羅的海。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經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傳到瑞典,1353年傳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隻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才未受到黑死病的波及。根據今天的估算,當時在歐洲、中東、北非和印度地區,大約有一半的人口死於此病。有資料顯示從1348年到1352年死於黑死病的歐洲人約2500萬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黑死病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隻有5人幸存。法國的馬賽有56000人死於黑死病的傳染;在佩皮尼昂,全城僅有的8名醫生隻有一位從鼠疫的魔掌中幸存下來;巴黎的一座教堂在9個月中辦理了419份遺囑,比鼠疫爆發之前增加了40倍。甚至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也曾由於爆發了黑死病被迫暫時停火。黑死病在以後的數百年又橫掃歐洲大陸。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這些大瘟疫使得歐洲人口銳減了25%~75%。但是大約在18世紀,黑死病忽然神秘消失。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狀而得名。患者會出現大塊黑色而疼痛並且會滲出血液和濃汁的腫瘤,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很多人在感染黑死病後的四十八小時內就死掉,但亦有少數人能夠抵抗這個傳染病而奇跡般地存活下來。有關黑死病的最早記載是在1348年由一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的: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緣由。極少有人幸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通常無發熱症狀。而在曆史中對黑死病特征記錄,有一些是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就使得一些科學家與曆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杆菌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借由黑鼠等動物來傳播。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不同觀點。除此之外,黑死病在歐洲橫行的起因也一直有爭論。通常認為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曾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細菌戰。

鼠疫原產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在蒙古帝國之前鼠疫曾多次傳入中國,所以雖然中國也曾發生過地區性鼠疫傳染,但中國人也逐漸有了對鼠疫的免疫力,而歐洲人則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鼠疫。在卡法的一個熱那亞商人將帶病的跳蚤無意間帶到意大利,於是鼠疫在歐洲廣泛傳播,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可怕的黑死病但也有說法認為鼠疫是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帶到中東,然後又傳播到歐洲的。研究瘟疫史的史學家麥尼爾曾寫道:戰爭與瘟疫肆虐,造成中國人口巨減。在明朝建立後,官方對人口的估計由1200年的12300萬下降至1393年的6500萬人。瘟疫沿著歐亞絲路由東往西橫行。還有人說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另外據考證,黑死病的大爆發也與中世紀歐洲大量地屠殺所謂女巫有關,因為當時普遍信仰宗教的歐洲人認為貓是女巫的寵物和助手,所以貓被大量地消滅,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貓在歐洲絕跡。黑死病重要的傳播媒介老鼠則在這條斷裂的生物鏈中以幾何數量增長,為黑死病的爆發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雖然黑死病導致了千萬人死亡,但也有人在黑死病中奇跡般地生存下來。在英格蘭德比郡的小村亞姆有一個別號,叫“瘟疫之村”。但這個稱呼並非恥辱,而是一種榮耀。1665年9月初,村裏的裁縫收到了一包從倫敦寄來的布料,4天後他就死了,後來又有5人死亡。村民意識到那包布料將黑死病帶來了。在極大的恐慌中,本地教區長卻說服村民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與外界斷絕聯係,以免黑死病擴散。一年以後,首次有人來到此地,他們本來以為會看到一座鬼村,但卻驚訝地發現,盡管全村350名居民有260人被瘟疫奪去生命,但是竟還有一小部分人活了下來。有一位婦人在一星期內送走了丈夫和六個孩子,自己卻從未發病。村裏的掘墓人親手埋葬了幾百名死者,卻並未受這種致死率100%的疾病影響。這些幸存者接觸病原體的機會與死者一樣多,是否存在什麼遺傳因素使他們不易被感染?由於亞姆村從1630年代起就實施死亡登記製度,而且幾百年來人口流動較少,曆史學家可以根據家譜準確地追蹤幸存者的後代。以此為基礎,科學家於1996年分析了瘟疫幸存者後代的基因,發現約14%的人帶有一個特別的變異基因,因此科學家認為正是這個突變的基因使這些人躲過了黑死病的侵襲。但是有兩名英國科學家稱黑死病並非通常人們所認為的腺鼠疫,而是一種由病毒導致的出血熱,可能與埃博拉出血熱類似,並且推翻了黑死病與變異基因的關係。據相關記載資料顯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50年,在法老時代的埃及,尼羅河穀就存在出血熱。此後2000多年間,地中海東岸不斷大麵積爆發出血熱。其症狀與雅典瘟疫和黑死病都很像。他們還認為出血熱可能來自位於東非大裂穀的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地。是彗星帶來歐洲大陸的第一次黑死病?公元6世紀在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大災難:由於地球上的農業完全被毀滅,全球爆發了一場災難性的大饑荒,隨後引發了讓人聞之色變並在歐洲大陸肆虐的黑死病。而英國的一個最新研究稱,引起那場災難的是與地球相撞的一顆小彗星。科學家利用1994年從木星上形成的彗星撞擊點上取得的信息發現,彗星撞地球之後,灰塵就會在巨大的衝擊力的作用下,在空氣中四處傳播,並很快籠罩全球。德裏克教授說:“這個時期正好與傳染病在歐洲的流行時期巧合。當時歐洲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人們相信那是黑死病第一次在歐洲出現。”缺少陽光的照射,地球上的生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普遍歉收,這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當時給很多人帶來了衣食之憂。很多餓死的人的屍體就無人掩埋,再加上人們都食不果腹,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因此黑死病立即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時至今日,人們對橫掃歐洲大陸的黑死病仍然有著諸多疑問,而黑死病在肆虐以後為何又突然消失,也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