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物理學未解之題(4)(2 / 3)

“反重力”的發現

太平洋上有一個神奇的小島叫“泰蒙島”,在這個島上有許多玄武岩石掛縱橫交錯。這些石塊都有上千噸重。古人是用什麼將它們壘成這樣的規模呢?科學家們推測是古人用了反重力技術的結果,反重力技術是現代人才掌握的,可遠在八百年前的古人怎麼會掌握呢?南太平洋波納佩島東南有一個叫泰蒙島的小島,在這個小島延伸出去的許多珊瑚礁淺灘上聳立著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壘起的高達四米多的建築物,像是一座座神廟。不少學者認為馬特爾遺跡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據估計整個建築用了大約一百萬塊玄武岩,是從小島北麵的采石場開鑿、加工成石柱後運到這裏的。專家們估計,這需要1000名壯勞力從事勞動,那麼光采石就需655年,每一根石柱用人工加工三角形或六角形棱柱也需200—300年,最終完成這一工程則需1550年。專家們認為,根據島上當時的人口狀況也不可能完成此項工程。於是,有人提出了第六大陸文明的假說。1868年,駐印度的英國軍官卻吉伍德從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又從未向外透露的幾個泥塑板上破譯出了其中的記載:遠古的太平洋上存在著遼闊的第六大陸,它包括東到夏威夷,西到馬裏亞納群島,南到波納佩島和庫克群島的廣大區域,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距今約五萬年前,文明發達,技術先進,昌盛一時,在一萬兩千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這與中國的《山海經·海外西經》中的奇肱國的記載不謀而合。中國古籍記載奇肱國離五門關四萬裏,那裏的人能製造、駕駛飛車,隨風遊行四方。因此,卻吉伍德認為,現今南太平洋上的無數島嶼是第六大陸的殘骸,而南·馬特爾遺跡就是泥塑板上記載的第六大陸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但是,長年從事波納佩島與第六大陸文明關係研究的詹寧不同意卻吉伍德的觀點,認為第六大陸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現今夏威夷島東北五六公裏的地方。他認為,泥塑板上記載的是古印度的曆史,文中所描述的當時已有像今天的飛機一樣能在空中飛行的機械,與古印度梵語敘事詩“摩嗬婆羅多”中的記載相似。他認為第六大陸的文明和科學與今天合理主義的科學不同,有控製重力的能力,即掌握了反重力技術,今天印度瑜伽行者能使身體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屬於第六大陸文明之列。由此,美國反重力工程學專家戴維認為通過反重力工程學的研究,也許可以揭開南·馬特爾遺跡之謎。並根據由愛因斯坦統一場論導出的和研究UFO所謂的音叉裝置提出的聲共振作用產生反動力的假說,企圖以此來說明南·馬特爾遺跡巨石建築的巨石是用反重力控製法空運來的。他還指出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裝著火箭隻是為擺脫月球的重力,是一種軍事上需要的偽裝,而與此同時,也使用反重力裝置。那時,第六大陸文明高度發達,傳播四方,因此,古老美洲的種種神秘建築可能與第六大陸文明的飛車、反重力技術等有關。那麼,到底什麼是反重力呢?反重力就是排斥物體的力,是同重力相對而言的。眾所周知,有了萬有引力,才有了自由落體的完善理論。但是近年科學家們的一些實驗對此提出了挑戰。著名物理學家費希巴赫根據對K介子衰變速度在接近光速時其延長壽命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言的要長的研究,又做了大量自由落體的實驗,提出了反重力的概念。他認為,反重力與稱為超荷的粒子結合,這個排斥力也許與原子內的中子與質子的總數成比例。這就意味著從九米高處落下的羽毛比同樣高度落下的鉛球幾乎早十億分之一秒落地。理由是,鉛球有更密集的質子和中子,具有更大的超荷。由這個超荷產生的反重力使物體遠離地麵,致使鉛球的落下稍為推遲。這是現代物理學家的理論認識。學者們認為,第六大陸文明已經認識了反重力,就像人們在19世紀認識磁力一樣。今天,電磁擔當了磁懸列車、火箭、電話、激光等技術的中樞,而這在一百年前則是無法想象的。掌握了反重力技術,像建造美洲古代建築這樣複雜的工程則就易如反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