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理學迷宮(1)(2 / 3)

第六感研究領域最主要的訊息來源是動物界。動物心理學家丹尼斯·巴登在《動物心理學》一書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繪了動物的“第六感”。書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對倫敦進行大規模轟炸,在德國飛機襲擊前數小時,有一些貓就在家中來回走動,頻頻發出尖叫聲,有些咬著主人的衣裙拚命往外拉,催促他們迅速逃離。動物發出的種種奇特信號,使得科學家開始破譯動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二十年來一直從事科學實驗,他認為心靈感應和預感等現象可以從生物角度得到解釋,它們是正常的動物行為,它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變,是為適應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謝爾德表示,人類的第六感同樣是從祖先那裏繼承的技巧。在對動物界進行探索後,科學家指出動物界普遍存在著對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覺。外激素是動物分泌的化學物質,用於影響同種動物的行為。通過研究,科學家認定感覺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這是一個位於鼻中隔底部的軟骨結構。目前,人類外激素也已被科學界確認,隻是,接受人體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卻已高度退化。隻有在胎兒和新生兒中,還有明顯的犁鼻器結構。犁鼻器,又被稱作費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最先被發現有鼻嗅器的高等動物是蛇類。因為蛇的舌頭尖端是分叉的,它常常伸出嘴外品嚐空氣的特別香氣分子,一旦嗅聞到一些氣味,它就會把縮回的舌尖放置在口內的鼻嗅器上,以便鼻嗅器感覺。人類的鼻嗅器最先是由美國的解剖學者在解剖屍體時發現的,後經兩位電子顯微鏡組織學家莫蘭(David Moran)及傑夫克(BruceJafek)證明無誤。美國學者利用研究昆蟲觸角電析法的測量法,將電極放置在人類鼻嗅器上,再將訊號放大,結果發現,和其他昆蟲、老鼠一樣,可以測量出不同化合物所引起的直流電壓變化。結果顯示,男性的鼻嗅器對女性皮膚分泌的醇類物質特別敏感,而女性的鼻嗅器對男性皮膚分泌的酮類物質特別敏感。那麼從鼻嗅器測量出來的反應,跟嗅覺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要叫它為第六感呢?因為鼻嗅器和鼻內的嗅覺上皮層位置不一樣,而且後者有神經和大腦相聯接,而前者尚未找到與大腦聯接的神經。與此同時,隨著更多的科學研究,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還存在著其他“第六感官”,這些也是通過對動物的比較研究得出的。鯊魚在捕獵和水中遊弋時能迅速地感知到電流信號。這種超強的能力曾被視為鯊魚的第六感。日前,美國弗羅裏達大學的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實驗室稱發現了這一第六感官,並指出人類也具有此感官。該文曾發表在《進化與發展》(Evolution &;Development)雜誌上。馬丁·科恩指出,鯊魚頭部有個能探測到電流的特殊細胞網狀係統,被稱為電感受器。鯊魚就利用電感受器來捕食獵物。同樣,鯊魚還能借助地球磁場在浩瀚無邊的海洋中辨別方向。馬丁·科恩認為這就是鯊魚具有第六感的表現。為了對鯊魚的第六感進行探究,美國研究人員對小斑點貓鯊的胚胎進行了研究。通過分子測試,他們在鯊魚的電感受器中發現了神經脊細胞(neuralcrestcells)的兩種獨立基因標誌。神經脊細胞是胚胎發育早期形成各種組織的胚胎細胞。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脊細胞從鯊魚的腦部轉移至其頭部的各個區域,並在其頭部發育為電感受器,成為鯊魚獨特的“第六感”。人類的神經脊細胞對人麵部骨骼和牙齒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員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生物學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Albert)表示人類也曾具有這樣的電流感受能力。科學家認為所有的原始脊椎動物,包括人類早期祖先在內都具有電流感受能力。但隨著它們的進化,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如鱘魚和七鰓鰻等還仍舊保留著這種“超能力”。動物的第六感給科學家以參照,有學者進一步認定,人類的認知係統中也有著獨特的“第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