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理學迷宮(1)(3 / 3)

2005年底時,美國有科學家撰文稱,人類大腦可能具有“盲視”的功能。人類可以不通過感覺器官而直接感應到外界信息,近似於一種“第六感”。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去年的報告指出,大腦額葉部區域可早於人類意識之前感知到危險,並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幫助人類逃脫。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腦部的一塊區域——又被稱為前扣帶皮質(anteriorcingulatedcortex,ACC),可能會覺察出環境中細微的變化,並起到預警作用,提醒人們逃脫困境。針對國外的這些研究成果,大腦能給人預警,是人類的潛意識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第六感。“這是一個信息處理區域,根據信息在決定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來區分處理的先後順序。看起來,它能夠把有關動機和效果的信息聯係起來,從而帶來認知的變化,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研究員約書亞·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當我們有可能犯錯誤時,甚至在必須做出困難決定之前,前扣帶皮質實際上已經察覺到了這種“困境”,因此前扣帶皮質在大腦對外界的認知與反映中便擔當了一個早期的警告係統。當我們的行為可能導致負麵結果時,前扣帶皮質便預先警告我們,讓我們更小心,避免犯錯。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健康的年輕人響應在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的一係列信號。參加者必須根據屏幕上所出現的箭頭的方向很快地按鍵盤上的按鍵。但為了試驗出被測試者處理未知事件時腦部運動狀況,研究人員有時會插入另一個較大的藍色箭頭,使得參加者必須轉換思維,而按另一按鍵。掃描參加者的腦部活動顯示,最後隻要僅僅顯示與較大箭頭相關的藍色,就足以發動前扣帶皮質的活動。研究人員解釋,這項研究表明腦部的這塊區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盡管你未必能意識到它。劉教授指出,我們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識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卻僅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隻能是處於非意識狀態,存儲在我們大腦的某個部位。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信息會“莫名”地呈現,但之前我們也是完成了一個對此信息的存儲過程,隻是一直處於“潛在狀態”。因此,大腦早於我們意識進行一些腦部運動,也是屬於大腦認知活動的正常範圍。劉教授還披露,目前國內真正意義上從心理學角度對人類超能力的研究並不多。國外有人把人類的第六感稱為“超感覺力”(英文簡寫成ESP)。三十年前,美國曾以心理學家(90%為大學教授)為調查對象,調查他們對“超感覺力”的看法。當時認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數加起來僅占調查人數的17%。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對全美主要大學2400名教授的調查結果表明,肯定“超感覺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認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認的僅占10.9%。也就是說,美國大學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實際存在的。有關第六感的討論和研究,目前仍然在進行當中。希望有一天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夠幫助人們解開“第六感”的秘密。

人類的欲望從何而來?

欲望是每個人對外界或者他人的期待和要求。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欲望也不同。而且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是圍繞欲望展開的。欲望人人都有。但是人為什麼會有欲望卻無人能夠回答。關於人類欲望的形成原因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研究探討,但不幸的是,我們距離發現自己欲望和喜好的真正原因還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