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海洋——藍色星球的標誌(1)(1 / 3)

在地球表麵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地球其總麵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裏,約占地球表麵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隻占2%。地球五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隻有5%,還有95%的的海海底是未知的。

一、海洋的形成

海水是怎麼來的

遼闊的海洋,約占有地球表麵近四分之三的麵積,擁有地球總水量96.53%的海水。可見,海水是地球水的主體。那麼,這眾多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關於海水的由來問題,科學界至今仍不能作出最為確定的答案。因為,它與太陽係的起源問題相互聯係著,隻有當太陽係起源問題得到解決了,地球上的海洋起源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

有的科學家認為,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很多大小不一的星雲團塊。這些星雲一邊圍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地球內部的物質一些元素如鐵、鎳等開始溶解。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鐵、鎳等重的物質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鎂、鋁、氣體等輕者上浮形成地幔、地殼和大氣圈。在高溫作用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作用,它們沒有跑掉,在地球周圍形成了一個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能量巨大的氣體。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階段,這種情況發生十分頻繁;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劇烈運動慢慢變少,逐漸穩定下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麵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同融為一體,滿天濃雲密布,昏天黑地。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隨之慢慢地降下來,水氣遇冷變成水滴,越積越多。加之,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形成劇烈的對流,形成雷電狂風,風雨交加,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長一段時間。

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海洋的形成。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同時缺氧。水分不斷蒸發,形成了雲,雲形成了雨,重新又落回地麵,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周而複始,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海洋。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的保護,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麵,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裏誕生。

經過上億年的不斷變化,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加上地表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也有科學家們對此認識不一。有人認為地球上的水至少大部分水不是地球所固有的,而是由撞入地球的彗星帶來的。這是美國科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假說。這一理論是根據衛星提供的某些資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學家從衛星獲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這些照片時,發現一些過去從未見到過的黑斑,或者說是“洞穴”。科學家認為,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斷,冰慧星的直徑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想而知,經過數億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地球表麵將得到非常多的水,於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