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海洋——藍色星球的標誌(2)(2 / 3)

氣候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夏季氣溫普遍較高,冬季一般僅南緯50度以南氣溫才降至零下。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風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在南半球西風帶中的南緯40~60度之間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風,在印度洋熱帶緯度地區有颶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的東部沿岸地區、印度洋赤道附近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2000~3000毫米之間;阿拉伯海西部沿岸降水量最少,僅100毫米左右;印度洋南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印度洋西部南緯40~50度之間多海霧。印度洋水麵氣溫平均在20~26攝氏度之間,赤道以北5月份水麵氣溫最高可達29攝氏度以上。

洋流南部的海流比較穩定,為一反時針方向的大環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漂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北部海流因季風影響形成季風暖流,冬夏流向相反:冬季反時針方向,夏季順時針方向。

海洋資源印度洋的海洋動植物與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

礦物印度洋石油極為豐富,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島與澳大利亞西部沿海都蘊藏有海底石油。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

航運印度洋是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東西分別經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往西南繞過非洲南端可達大西洋。航線主要有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東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海運量約占世界海運量的10%以上,以石油運輸為主。

北冰洋

北冰洋,洋名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改為北冰洋一則是因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則是因為該地區氣候嚴寒,洋麵上常年覆有冰層,所以人們稱它為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麵積131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北冰洋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點。

洋底地形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麵1000~2000米,個別峰頂距水麵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27多米。

氣候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攝氏度,暖季也多在8攝氏度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麵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1.7攝氏度,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攝氏度;而北歐海區,水麵溫度全年在2~12攝氏度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