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生物的異常爆發性增殖,導致了海域生態平衡被打破,海洋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生物、遊泳生物相互間的食物鏈關係和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關係異常或者破裂,這就大大破壞了主要經濟漁業種類的餌料基礎,破壞了海洋生物食物鏈的正常循環,造成魚、蝦、蟹、貝類索餌場喪失,漁業產量銳減;赤潮生物的異常爆發性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鰓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區域性海洋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化學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3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還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貝類體內積累的毒素,統稱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貝類如果不慎被食用,就會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赤潮的預防與治理
赤潮是襲擾許多沿海國家的一種新的海洋災害,已引起沿海國家的高度重視,有的國家已嚴格控製汙水和汙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從現有條件看,一旦大麵積赤潮出現後,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加以製止,對於一些局部小範圍防治赤潮的方法,雖實驗過多種,但效果還不夠理想。主要是利用化學藥物(硫酸銅)殺滅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費用昂貴,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網具捕撈赤潮生物,或采用隔離手段把養殖區保護起來;有的正在實驗以蟲治蟲的辦法,繁殖棱足類及二枚貝來捕食赤潮生物等等。這些方法均在實驗中,還未取得較大的突破,從發展趨勢看,生物控製法,即分離出對赤潮藻類合適的控製生物,以調節海水中的富營養化環境將是較好的選擇。日本科學家發現人工養殖的銅藻藻體、江籬藻體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發生赤潮的富營養化海域,大量養殖這些藻類,並在生長最旺盛時及時采收,能較好的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的程度。此外利用動力或機械方法攪動底質,促進海底有機汙染物分解,恢複底棲生物生存環境,提高海區的自淨能力,也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
利用粘土礦物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礦物中鋁離子對赤潮生物細胞的破壞作用來消除赤潮,也取得很好進展,並有可能成為一項較實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徑,因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優點,目前已證實的有:對生物和環境無害,有促進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和淨化作用;粘土資源豐富,且是底棲生物和魚貝類幼仔的餌料,操作簡便易行,可以大範圍使用。當然,開展赤潮有關形成機理和預測、防治應用技術的研究,是標本兼治的良策。
目前,赤潮對生物資源的影響已成為聯合國有關組織所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已召開多次國際性赤潮問題研討會,製訂出長期研究計劃,重點是赤潮發生機製、赤潮的監測和預報,以及治理赤潮的方法等。
三、重金屬及農藥的汙染
重金屬汙染
重金屬是一種很危險的汙染物,到目前也沒有完整統一的定義,常指比重大於4.5克/立方厘米的金屬。汙染海洋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汞、鎘、鉛、鋅、鉻、銅等,其人為來源主要是工業汙水、礦山廢水的排放及重金屬農藥的流失,煤和石油在燃燒中釋放出的重金屬經大氣的搬運而進入海洋。它們在水體中不能被降解,到處擴散,達到一定標準後造成海水汙染。還有一些重金屬可在微生物作用下發生各種形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和富集,形成毒性更強的金屬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形成甲基汞,導致水俁病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某些微量金屬元素是生物體必需元素,但是,超過一定含量就會產生危害作用。海洋中的重金屬一般是通過食用海產品的途徑進入人體。汞引起水俁病,鎘、鉛、鉻等亦能引起機體中毒,或有致癌、致畸等作用;其他的重金屬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對人和其他生物都會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