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海洋在哭泣(2)(2 / 3)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麵積浮油。

1978年3月,利比裏亞油輪“阿莫科·加的斯”號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23萬噸原油泄漏,沿海400公裏區域受到汙染。

1967年3月,利比裏亞油輪“托雷峽穀”號在英國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沉沒,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

二、赤潮的危害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係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特征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對赤潮區的生態係統、海洋漁業、海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無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無毒赤潮對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洋漁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產生毒害作用,如在我國發生較普遍的夜光藻赤潮就是這一類。

從赤潮發生的地理特征來說,也可分為外海(外洋)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內灣型赤潮。前者是指在外海或洋區出現的赤潮。後者分別指發生在近岸區、河口區或內灣區等水域的赤潮。

產生的原因

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體的水質汙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1海域水體的富營養化

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機質和豐富營養鹽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造成進岸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汙染物不容易被稀釋擴散,因此這些地區是赤潮多發區。海水養殖密度高的區域由於自身汙染也往往存在水體的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種源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遊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種類大約有80多種。

3合適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

一般在海潮流緩慢、水體交換弱、天氣形勢穩定、風力較小、濕度大、氣壓低、陽光充足時,易發生赤潮。海流、風有時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鹽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當,風向適宜的話,就會促進赤潮生物的聚集,從而使赤潮的產生更加容易。

4適宜的水溫和鹽度

不同海區的不同類型赤潮爆發對溫鹽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層水溫的突然增加和鹽度降低時,會促進赤潮的發生。在水體交換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生於雨過天晴之後。

產生的危害

1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複雜生態係統。係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狀態。當赤潮發生時由於赤潮生物的異常爆發性增殖,這種平衡遭受到嚴重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體中葉綠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學耗氧量增高。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