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油事件也波及海灣各州航運業。墨西哥灣航運對於美國進出口貿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密西西比河下遊各港口出口的玉米、大豆和小麥占每年全美穀物裝船量的55%以上。由於漏油事故,原定經入海口進入密西西比河的貨輪行程受到影響,一些船隻不得已改道前往其他港口。事件對交通的影響,將間接轉化為成本,推高產品價格,使正在艱難複蘇的美國經濟承受一份額外的價格壓力。
2環境影響
普遍認為,這次事故是美國最嚴重的原油環境汙染事件。雖然泄漏量目前低於1991年海灣戰爭泄漏油量,但環境影響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泄漏油井在深海,原油收集行動難度較大,各方處理水下原油經驗不足,遇到颶風或其他惡劣天氣,進展受到了影響甚至被迫停止。漏出原油成分的水溶性高,與海水相融後難以燃燒和清理,處理過程要耗時幾年之久。
距離漏油點最近的路易斯安那州有160公裏海岸線受到影響,是受災最嚴重的州,油汙帶在洋流帶動下,向佛羅裏達群島和其他地區移動,嚴重威脅了佛羅裏達群島鄰近海域的珊瑚礁等生態係統,並擴散到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導致鳥類、海洋生物和野生動植物大量死亡。受此影響,全美超過40%的濕地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完全恢複。研究人員還發現,少量原油滯留水下,消耗水中氧氣,威脅到貝類、蟹、蝦等深海生物的生長。
3公共衛生災害
人類接觸泄漏原油,短期內可能引發頭痛、眩暈、惡心、皮膚不適、眼睛灼熱、呼吸不暢、記憶力下降等症狀。長期而言,大量原油在水中擴散,可能通過食物鏈,間接對人體健康形成危害。原油中的苯、甲苯等化合物,進入食物鏈後,從藻類、魚類、哺乳動物,一路造成中毒或是基因突變。這些動植物或是被有毒物質殺死,或是成了人類食用的海產品,損害肝、腸、腎、胃等器官,甚至可能導致惡性腫瘤。考慮到墨西哥灣提供全美20%的海產品,對於公共衛生的影響幾乎難以避免。
另外,在清理海麵油汙時使用大量的清汙的化油劑,專家也對這些化油劑成分存在疑慮。一些參與清理的工作人員已經出現頭暈、頭疼、惡心、胸痛等症狀,並入院接受治療。科學家認為,雖然還不能準確評估化油劑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但其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分令人擔憂,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危及人類健康。
4社會及政治影響
事故影響中首當其衝的是附近的漁業人員。由於禁漁,當地漁民或是被英國石油公司雇用為清潔工清理油汙,或是無所事事。由於離開從事的職業,這些人的在個人生活乃至心理上都承受了極大壓力,暴力事件明顯增加。此前,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對附近社區造成了難以平複的影響,破產者數量顯著增加,許多居民由於職業和生活方式突然改變而情緒沮喪,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的患病比例激增,離婚率和暴力犯罪率也顯著增加,造成了群體性創傷後果。此次事故規模更大,影響範圍也更廣,後續引發的社會問題很有可能更加嚴重。
近40年來最嚴重的石油汙染事件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汙染。
2002年11月,利比裏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汙染,數萬隻海鳥死亡。
1999年12月,馬耳他籍油輪“埃裏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裏區域受到汙染。
1996年2月,利比裏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隻水鳥。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衝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汙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裏區域。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汙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裏區域。
1989年3月,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裏區域受到汙染,當地鮭魚和鯡魚近於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汙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