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海洋核汙染複雜性太高,以至於現在都沒有確定的結論來測量核汙染損失。因為海水核汙染之後,受到無數個變量的影響,比如深層和淺層海水的交換強度,如果夠強,那麼放射性物質就會在海水淺層被嚴重稀釋,對魚類的影響就有限,反之則是影響強度大。另外,海岸線地質結構、潮汐因素、風、溫度都會不斷改變著“汙染路徑”。
核汙染產生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對周圍產生較強輻射,並且輻射時間相當長,可以達到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它分別通過呼吸道、皮膚傷口即消化道進入人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難以治愈。一定量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後,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又能以它的輻射作用造成人體損傷,超劑量物質長期作用人體會患發腫瘤、白血病及遺傳障礙。同時這些汙染物質會嚴重危及水生生物生存。
海洋核汙染對“海洋食物鏈”的影響更是詭異,難以捉摸。一般而言,陸地食物鏈較為簡單,通常隻有兩個或三個獨立的步驟,可以得到控製和預測,但在水環境下,推導核汙染通過複雜的食物網和捕食層次來影響人類生活幾乎是不可能任務。既有“生物放大”特性,即放射性物質集中積累於某類生物體,從而導致食物鏈的激進變化,也有“生物收斂”作用,即放射性物質會被大量種類的生物體逐步吸收,從而快速“消解”。最詭異的是,竟然還有所謂的“核汙染後生態繁榮”景象,例如切爾諾貝利事故後的今天,當地野生動物非常繁盛,其原因在於大量動物和生物的核抵抗能力被低估了,相反核危機造成了人類大規模遷走,使得生態係統在“去人化”之後反而恢複生機。
雖然目前已經禁止向海洋傾倒高放射性廢棄物,但低放射性和廢棄物的傾倒仍然沒有得到控製。放射性廢棄物進入海洋後,大都沉入海底,由於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相當長,再加上人類缺乏對深海環境的足夠認識,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有可能是災難性的。
對當前形勢,各國均加大力度對放射性監測與防護的研究,分別通過海洋輻射探測器、建立海洋放射性預警係統、海洋放射性監測體係及海洋放射性核素快速富集技術研究等,加強對放射性汙染的監測。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前海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海洋放射性汙染問題給海洋、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巨大。麵對海洋放射性汙染的防護及治理,我們目前的研究水平仍舊無法從根本上去解決它。因此對海洋放射性汙染的調查研究仍待我們去探索,而如何更好的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
六、熱汙染和固體廢物
熱汙染
海洋熱汙染是水溫異常升高的一種汙染現象。天然水水溫隨季節、天氣和氣溫而變化。當水溫超過33~35°時,大多數水生物不能生存。水體急劇升溫,常是熱汙染引起的。
水體熱汙染主要來自工業冷卻水。首先是動力工業,其次是冶金、化工、造紙、紡織和機械製造等工業,將熱水排入水體,使水溫上升,隨之水質惡化。根計算,一個裝機100萬千瓦的火電廠,冷卻水排放量約為30~50立方米/秒;裝機相同的核電站,排水量較火電廠約增加50%。年產30萬噸的合成氨廠,每小時約排出22000立方米的冷卻水。
水體增溫顯著地改變了水生物的習性、活動規律和代謝強度,從而影響到水生物的分布和生長繁殖。增溫幅度過大和升溫過快,對水生物有致命的危險。
水體增溫加速了水生態係統的演替或破壞。矽藻在20攝氏度的水中為優勢種;水溫32攝氏度時,綠藻為優勢種;37攝氏度時,隻有藍藻才能生長。魚類種群也有類似變化。對狹溫性魚類來說,在10~15攝氏度時,冷水性魚類為優勢種群;超過20攝氏度時,溫水性魚類為優勢種群;當水溫為25~30攝氏度時,熱水性魚類為優勢種群。水溫超過33~35攝氏度時,絕大多數魚類不能生存。水生物種群之間的演替,以食物鏈(網)相聯結,升溫促使某些生物提前或推遲發育,導致以此為食的其他種生物因得不到充足食料而死亡。食物鏈中斷可能使生態係統組成發生變化,甚至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