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升溫加速了藻類過度生長繁殖,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有機物降解又加速了水中溶解氧消耗。某些有毒物質的毒性隨水溫上升而加強。例如,水溫升高10攝氏度,氰化物毒性就增強1倍;而生物對毒物的抗性,則隨水溫的上升而下降。
水體熱汙染區域可分為強增溫帶、適度增溫帶和弱增溫帶。熱汙染的有害效應一般局限在強增溫帶,對其他兩帶的不利影響較小,有時還產生有利效應。熱汙染對水體影響程度取決於熱排放工業類型、排放量、受納水體特點、季節和氣象條件等。
各國對水熱汙染及其影響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並製定了冷卻水溫度的排放標準。美國、俄羅斯等國按不同季節和水域,製定了冷卻水溫度的排放標準;德國以不同河流的最高允許增溫幅度為依據,製定了冷卻水溫度排放標準。
固體廢物汙染
主要是工業和城市垃圾、船舶廢棄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產生各類固體廢棄物約百億噸,若1%進入海洋,其量也達億噸。這些固體廢棄物嚴重損害近岸海域的水生資源和破壞沿岸景觀。
1海麵漂浮固體廢物
海麵漂浮垃圾主要為塑料袋、漂浮木塊、浮標和塑料瓶等。海麵漂浮垃圾的分類統計結果表明,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41%,其次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類和木製品類垃圾,分別占19%和15%。
2海灘固體廢棄物
海灘垃圾主要為塑料袋、煙頭、聚苯乙烯塑料泡沫快餐盒、漁網和玻璃瓶等。其中塑料類垃圾最多,占66%;聚苯乙烯塑料泡沫類、紙類和織物類垃圾分別占8.5%、7.6%和5.8%。
3海底廢棄物
海底垃圾主要為玻璃瓶、塑料袋、飲料罐和漁網等。其中塑料類垃圾的數量最大,占41%;金屬類、玻璃類和木製品類分別占22%、15%和11%。
海洋垃圾不僅會造成視覺汙染,還會造成水體汙染,造成水質惡化。
海中最大的塑料垃圾是廢棄的漁網,它們有的長達幾英裏,被漁民們稱為“鬼網”。在洋流的作用下,這些漁網絞在一起,成為海洋哺乳動物的“死亡陷阱”,它們每年都會纏住和淹死數千隻海豹、海獅和海豚等。其他海洋生物則容易把一些塑料製品誤當食物吞下,例如海龜就特別喜歡吃酷似水母的塑料袋;海鳥則偏愛舊打火機和牙刷,因為它們的形狀很像小魚,可是當它們想將這些東西吐出來反哺幼鳥時,弱小的幼鳥往往被噎死。塑料製品在動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誤食後會引起胃部不適、行動異常、生育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海洋生物的死亡最終導致海洋生態係統被打亂。
塑料垃圾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廢棄塑料會纏住船隻的螺旋槳,特別是被稱為“魔瓶”的各種塑料瓶,它們會損壞船身和機器,引起事故和停駛,給航運公司造成重大損失。
研究顯示,海洋垃圾對人類、自然界生物及環境的危害是多方麵的,不僅影響海洋景觀,威脅航行安全,並對海洋生態係統的健康產生負麵影響。對於海鳥、海龜等小型動物來說,塑料袋、漁網等海洋垃圾已成公認的“殺手”。海洋生物往往將一些塑料製品誤當食物吞下,如海龜就特別喜歡吃酷似水母的塑料袋。塑料製品在動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誤食後會引起胃部不適,甚至死亡。
世界上最年輕的海
世界最年輕的海是紅海。紅海是指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麵積約450000平方公裏。紅海由埃及蘇伊士向東南延伸到曼德海峽,長約2100公裏。曼德海峽連接亞丁灣,然後通往阿拉伯海。紅海最寬處為306公裏。西岸的埃及、蘇丹和東岸的沙特阿拉伯、也門隔海相對。在北端,紅海分成兩部分,西北部為水淺的蘇伊士灣,東北部為水深的亞喀巴灣。
紅海水域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鹽度為4.1%,夏季表層水溫超過30℃,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8月表層水溫平均27℃至32℃。海水多呈藍綠色,局部地區因紅色海藻生長茂盛而呈紅棕色,故有紅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