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海洋在怒吼(2)(1 / 3)

海洋天生呈堿性,1750年其pH值大約是8.2。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洋的酸性已經增加30%。然而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洋後形成了碳酸。碳酸分解後,使海水的堿性更小,酸性更大。該報告上說:“如果照此下去,這個世紀末的海洋pH值將再下降0.3,海洋酸性將增加150,這是史無前例的。自從恐龍滅絕後,這個速度的變化已經有大約6500萬年不曾出現過。”

魚類變得更小、更少之際,人類一度熟悉的海洋也變得越來越陌生。事實上,過度捕撈隻是損害海洋健康的“殺手”之一,人類的其他行為威脅著海洋的脆弱生態,甚至可能令其成為一片酸海。

酸度提高之際,海洋還麵臨“營養過剩”的危險。陸地營養大量流失,以化肥和淤泥等形式進入海洋,加上全球變暖的作用,令全球海域內出現不少營養過剩但含氧量低的“禁區”。在這裏,由於含氧量過低,普通海洋生物難以存活。這種海洋生物的“禁區”往往出現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人口密集的海岸和內陸海附近。

全球氣候變暖威脅海洋動物生存

人們焚燒化石礦物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麵輻射中的紅外線,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麵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09年12月公布的最新報告強調,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海洋動物又占多數。報告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其中包括斑紋海豹、帝企鵝以及白鯨;這種升溫幅度意味著數千種物種將滅絕。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和鯨豚保護協會最近發布的報告,鯨、海豚等動物正因為氣候變化而越來越受到威脅。生活在極地冰水中的白鯨,更是由於棲居地和食物資源的變化而備受影響。在這些海區,由於海水溫度的升高,一方麵海冰不斷消融,另一方麵像磷蝦這樣的處在食物鏈基部的海洋動物數量也在不斷下降。這些對於依賴這種環境條件生存的大型海洋生物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傷害。

生物學家對所采集的數百個蝴蝶標本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種類不僅僅出現的時間提早了,而且它們向北方所能達到的地理範圍也遠遠擴大了。有些原本生活範圍狹窄的種類,目前已經蔓延到了北部的一些地區。這都說明,氣候變化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能夠證明人類活動影響全球平均氣溫和氣候的證據。專家還指出,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一直控製在2000年的水平,“在今後的20年當中,氣溫仍會以每10年升高0.1度的速度升高,進一步變暖的趨勢並不會被改變”。當然,現實情況是這些氣體的排放水平並非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因此,“全球變暖”的列車並沒有在某個站點停靠,而且它的影響已經通過更多的渠道降臨在人類的生活中。

一個由全球2500名頂尖氣候科學家組成的學術團體得出結論,全球變暖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兩種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已經遠遠超標。

四、大堡礁正在消失

大堡礁,這裏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這裏還是成千上萬種魚的棲息地和鯨、海鳥、海龜的滋生地,是海豚最喜歡的嬉戲場所。又被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

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線2000餘千米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體珊瑚礁群,大堡礁由2900座珊瑚礁組成,其中包括760座岸礁。從空中俯瞰大堡礁,它像一顆閃著天藍、靛藍、蔚藍和純白色光芒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