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當大堡礁海洋公園建起時,人們普遍認為海洋中的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資源是取之不盡的,而且能夠分解大量的陸上廢氣廢物。然而事實恰好相反,到了20世紀末,大堡礁的危機卻出現了,這個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區麵臨著漁業資源大量枯竭、大量珊瑚礁瀕臨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汙染等種種問題。
科研人員最近發現,由於過度捕魚、沿海開發,汙水、農藥入海汙染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當地的珊瑚礁將在2050年“大量垮台”,等到了2100年,多數大堡礁內的珊瑚將不複存在。珊瑚生長區的海水溫度每提高一度,都會引起珊瑚褪色加速其死亡。如果等待珊瑚礁開始重新自然生成,恢複成現在的規模至少也要200~500年左右。
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最早出現在約4.7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中期。珊瑚蟲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的水域裏,水質必須潔淨。珊瑚蟲分泌的一種碳性物質與珊瑚蟲石灰質的骨骼及單細胞藻類的殘骸混合、堆積,形成礁區。露出水麵的珊瑚群形成海島。第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日積月累,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骸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一起,逐漸堆積成巨大的珊瑚礁體。
大堡礁海域內有400多個石珊瑚物種,它們構築了三維的環境框架,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棲息之所。多彩的海藻裝點著礁石,每一條縫隙都有數以萬計的生物棲居在裏麵。有泳姿優雅的蝴蝶魚、色彩華美的雀鯛、漂亮華麗的獅子魚、好逸惡勞的印頭魚、脊部棘狀突出並且能釋放毒液的石頭魚,還有天使魚、鸚鵡魚等各種熱帶觀賞魚。
這裏生活著4000多種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等其他海洋生物,如:海參、海星、海葵、蠕蟲、海綿、海蛞蝓、海蜇、管蟲、海膽、海鞘、水母、蝦,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也棲息於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這裏還是無數海鳥的棲息地,成群的海鷗遮天蔽日,為大堡礁增添了無限生機。聚集在此的鳥類有240多種。
從地質史上的曆史數據可看出,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排量的不斷增加,海水變暖、酸化加劇,其變化速度超越了此前數百萬年間變化的總幅度。作為氣候變化指標性的海洋生態係統,珊瑚礁首當其衝受到考驗。2008年估計被破壞而失去的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總麵積的19%,這個趨勢還在蔓延中。
工業時代以來,燃燒煤等原料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水正在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變酸。科學家指出,相比起工業革命前,如今,表層海水全球平均酸堿度已經降低了0.1個單位。雖然隻是0.1,對海洋生物帶來的影響卻是很大的。變酸的海水會侵蝕珊瑚礁,導致一些魚類無家可歸。
珊瑚礁對海洋生態係統和人類生活都有重要意義。珊瑚和蟲黃藻互利共生造就的生態係統堪稱“海洋綠洲”,其生物多樣豐富性又可稱之為“海洋熱帶雨林”。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一個生態係統,生物種類估計多達100多萬種,單位麵積中的生物種類比熱帶雨林還要多。此外,珊瑚礁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貢獻:它對於維持全球碳循環至關重要。大氣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被海水吸收,以珊瑚礁的形式固定下來埋入海底。如果碳元素進入海水後不能固定下來,依舊保持在大氣中,那麼地球的溫室效應將會更加嚴重。
另外科學家指出,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岸一帶蓬勃的礦業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正在威脅大堡礁的生態係統,加速了這個世界遺產消失的步伐。
因此,拯救珊瑚礁迫在眉睫。種種殘酷的數據和嚴峻的現實表明,隻有減排,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遏製海水酸化以及全球變暖趨勢的最佳途徑,才能更好地保護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