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海洋人類的希望(3)(1 / 2)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海域遼闊,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豐富,沿海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沿海地區的快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給海岸帶和海洋造成巨大環境壓力。為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汙染影響,中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和行動。

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汙染影響既是中國政府改善本國海洋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中國政府對國際海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貢獻。自2001年加拿大蒙特利爾會議以來,中國積極推進“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汙染全球行動計劃”的實施。

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加強環境管理;開展環境監測和調查,評價海洋環境質量;實施碧海行動計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施流域水汙染防治計劃,減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加強監督管理,控製陸源汙染;測算海域環境容量,控製陸源汙染物排海總;加強工業汙染防治,防止損害海洋環境;建設城鎮汙水處理廠,控製城鎮生活汙水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

中國經過不懈的努力,在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汙染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沿海地區快速的經濟發展已經給海岸帶和海洋造成巨大環境壓力,部分海域環境汙染相當嚴重。中國將繼續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陸源汙染防治以及海岸帶生態環境建設,走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海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海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嚴重影響了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海洋環境與陸上環境不同,一旦被汙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治理海域汙染比治理陸上汙染所花費的時間更長,技術上更複雜,難度更大,投資更高。所以,保護海洋環境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我國廣袤浩瀚的領海稱為“藍色的國土”,蘊藏著十分寶貴的資源。這些海洋資源若要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必須建立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環境有效治理的基礎上。保護海洋環境,利在千秋,功在當代;保護海洋環境,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人類社會發展到20世紀末,在取得繁榮進步的同時,若幹生存危機也日益顯露出來,而“入地”、“下海”、“上天”則是人類擺脫危機、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潛力最大,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海洋麵積占地球表麵的70.8%,從這點上看,地球基本上是個“水球”。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可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各種資源,是人類的“大糧倉”、“大礦場”、“大藥房”、“大能源庫”、“大建材基地”……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是關係到人類能否在地球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海洋——人類未來的“大礦場”:海水中含有80多種化學元素,大多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靠海岸的濱海地層裏還富含多種稀有金屬礦物。海底的礦物資源也十分豐富。估計整個海洋的礦物資源達6000億噸。

海洋——人類未來的“大能源庫”:可以利用潮汐、波浪、海水溫差等發電。海水中蘊藏約有40億~50億噸的鈾,為陸地儲藏量的數千倍。海水中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為陸地可開采量的1.5倍以上。近年來,美國科學家又在洋底發現了一種新的能源——冰的沼氣水化物(即可燃燒的冰)。專家估計在海底儲藏著的這種燃料有10萬億噸,據說可供人類開采利用100萬年。

海洋——人類未來的“大藥房”:藥學工作者用現代科學方法已經從20多萬海洋生物中篩選出具有藥理活性的海洋生物1000種以上,同時還從海洋礦產和黑泥中發現和提煉出多種藥物。海洋“大藥房”,既可用於人類疾病(特別是癌症)的防治,又可用作農牧業的病蟲害防治。近年來,美國科學家還發現從海洋生物中提取的一些活性物質,可以提高人和動物的免疫力。除此之外,研究海洋生物還可以破解不少人類之謎,而且海水還可以幫助健身和治療。

科學的不斷進步,會使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更加充分、全麵,未來的海洋會是人類的“建材基地”,甚至是人類的棲息地。而海洋作為地球天氣的天然調節器,更是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還很不夠,更令人痛心的是人類的過度開發、殘酷捕撈、肆意汙染,使海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對此我們應該深切意識到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要時刻注意保護好我們人類的希望——海洋。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是在大海裏誕生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來自大海,也離不開大海。海洋是全球環境的調節器,它吸收4/5的太陽能,生產大氣中70%的氧,每年蒸發出44億立方公裏的淡水。海洋使沿海地區(個別冰封地區除外)氣候適宜、空氣清新,適合人類生存。地球上的人口從史前時期的幾百萬增加到現在的50多億,隻占地球表麵積29%的陸地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耕地銳減、水土流失、環境惡化、資源日漸枯竭,使陸地已很難承載人類了,而海洋空間廣闊,資源豐富,人類最終向大海謀生存已成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