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倫茲(1853-1928年)是荷蘭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於1853年7月18日出生於阿納姆。1870年考入萊頓大學。1875年獲博士學位。1878年起在母校任教授,長達35年之久。1912年洛倫茲辭去萊頓大學教授職務,到哈勒姆擔任一個博物館的顧問,同時兼任萊頓大學的名譽教授。1919-1926年在荷蘭教育部門工作,其間1921年起擔任高等教育部長。洛倫茲是一位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1911-1927年擔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的固定主席。索爾維會議是討論物理學發展中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都是各國最傑出的專家。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上,洛倫茲經常是一位頗受歡迎的主持人。

洛倫茲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把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與電子相結合,創立了經典電子論,從而完成了經典電磁學的理論發展。1875年他致力於電子理論的研究,1896年確立了電子論,1900年出版了《電子論》一書。該理論的要點是從物質的電結構出發,認為物質內部有著大量的電子,如同氣體分子一樣服從麥克斯韋-玻耳茲曼分布律,外場將給電子以力的作用。電子論可以從微觀機製上解釋金屬的導電、介質的極化和磁化,對物質的輻射、吸收、色散也可作出適當的說明。尤其是電子論成功地解釋了在1896年塞曼發現的光譜線在強磁場中分裂成幾支的現象,即塞曼效應。為此,洛倫茲與塞曼共獲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洛倫茲最早確定了電子在電場中和磁場中所受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即洛倫茲力,至今是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加速器和電子顯微鏡等應用的理論基礎。

1887年完成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當時擺在物理學家麵前的一大難題。為了給予實驗結果以合理的解釋,洛倫茲大膽提出高速運動物體沿運動方向會發生收縮的假設,即洛倫茲-斐茲傑惹收縮。3年後,作為輔助的數學手段又引人“地方時間”的假設,實質上洛倫茲已經建立了相對運動的兩坐標係間的時空變化關係。1904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變換公式(洛倫茲變換)和質量與速度的關係式,並指出光速是物體相對於以太運動的極限速度。可以說,洛倫茲已經接近相對論的邊緣,遺憾的是未能邁出最後的一步。然而,這對於後來的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另外,在當時物理學的各個方麵,洛倫茲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熱力學、分子動理論和引力理論等方麵都有貢獻。洛倫茲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任教期間,他工作認真,治學嚴謹,講授深刻,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培養了包括塞曼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1928年2月4日,洛倫茲在哈勒姆逝世。在舉行葬禮那天,荷蘭全國的電訊、電話中止3分鍾,以示哀悼。當時,愛因斯坦作為新一代理論物理學家的領袖和普魯士科學院的代表在悼詞中稱他是“我們時代最偉大、最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