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4月23日,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出生於德國的基爾。他的父親是慕尼黑大學的教授。普朗克從小就表現出很高的數學天分,同時也十分愛好音樂,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理論物理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這裏還有一件趣事反映出19世紀80年代物理學的情況:普朗克曾找受人敬愛的慕尼黑大學教授諾利征求意見,而教授卻認為物理學已接近完美,沒有再研究的必要,勸他不要從事物理研究。幸好普朗克沒有聽從諾利的勸告,不過令他自己也沒料到的是,正是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物理學自牛頓以來的沉寂。
在慕尼黑大學,普朗克聽了三年物理和數學課,之後他轉入了柏林大學。1879年,21歲的普朗克順利通過了博士學位論文《論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答辯,並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說法。此後,普朗克曾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及基爾大學執教。1888年11月,普朗克應聘到柏林大學工作。次年,他接過了基爾霍夫的教職,兼任物理研究所所長。1892年,他升為教授。1894年,他被選為普魯士科學院物理教學部的學部委員。
當時的物理學界對黑體輻射有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德國物理學家維恩導出了“維恩公式”;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和金斯導出了另一公式。前者適用於短波與低溫,後者則適用於長波與高溫。正當物理學家們舉棋不定時,普朗克在1900年10月以《論維恩光譜的完善》為題公布了一個新的輻射公式,在長波與短波上都與實驗結果符合。接下來的幾周中,為了從理論上論證這個公式,普朗克做了他一生中最繁重的工作。最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假設:物質輻射的能量是不連續的,隻能為某一個最小能量單位的整數倍,並把這一最小能量單位稱為能量量子(今天人們通常稱該常數為普朗克恒量h)。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年會上做了一個有曆史意義的報告,題目為《正常光譜輻射能的分布理論》。這個日子成了量子理論的誕生日,也標誌著物理新時代的到來。但對普朗克來說,他更希望把量子列入經典物理體係。盡管如此,他仍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為量子物理提供了一把鑰匙。
普朗克於1947年10月4日在哥廷根去世,離他的九十大壽隻差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