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年)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由他創立的相對論和揭示的輻射的粒子性,隨後被發展到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它們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對唯物論哲學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相對論是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貢獻。他於1905年發表的題為《論動體的電力學》的論文,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在這一理論中,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形而被包括在內。它揭示了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和空間在本質上的一致性,也揭示了電磁運動和力學運動在運動學上的一致性,而且還進一步揭示了運動和物質的統一性(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發展了運動和物質不可分割的原理,並且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論基礎。
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時空同物質的關係,指出時間——空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的分布決定著空間的結構和性質,空間並不是平坦的歐幾裏得空間,而是彎曲的黎曼空間。他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推斷出,光在引力場中不是沿著直線而是沿著曲線傳播的。1919年,這一理論預見由英國天文學家在觀察日食時得到了證實,當時全世界都為之轟動。1938年,愛因斯坦又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取得了開拓性進展,即由場方程推導出了物體運動方程,由此更深一層地揭示了物質、時空、運動和引力之間的統一性。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天文學和實驗技術的巨大發展,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論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重視。
繼廣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又對宇宙學和引力與電磁的統一場進行了探索。1917年,在當時的天文觀測中還沒有看到星係的分離運動,為了說明天體在空間中靜止的分布,他以引力場方程為依據,提出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止的宇宙模型。這個靜止的模型是不穩定的。之後,從引力場方程預見到星係的分離運動,並被天文觀測所證實。
在量子論(普朗克於1900年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而提出的一個大膽假說)方麵,愛因斯坦也取得了了重大成就。1905年,他提出光的能量在空間中不是連續分布的假設,認為光束的能量在產生、傳播及吸收過程中都具有量子性,這圓滿地解釋了光效應。在人類認識自然界的曆史上,這是首次揭示了輻射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對立統一。愛因斯坦又在1906年把量子論應用於固體比熱問題。6年後,又把它用於了光化學現象。在寫於1916年的一篇有關輻射量子論的論文中,他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這是40多年後建立發展起來的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最開始是在分子運動理論方麵取得的。他通過力學和統計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懸浮粒子在流體中的運動,從理論上回答了被發現於1827年的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並且從懸浮粒子位移的平均值推算出單位體積中流體的分子數目。3年後,這個理論預見由法國物理學家在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尤其讓人驚奇的是,愛因斯坦早期的科學成就是在比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1900年,他從大學畢業,但沒有找到工作。兩年以後,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了一份同他的科學研究毫無關係的的固定職業。所以,當時他所有的物理理論研究工作都是在業餘時間進行的。到1905年,他幾乎同時在相對論、布朗運動及光電效應這三個不同領域裏齊頭並進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是科學史上的一個不朽的傳奇。
在國際科學界,愛因斯坦享有極高的聲譽,但他為人淳樸、謙虛,對人和藹可親,並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在歐洲旅行時,他經常隻坐三等車,而不坐頭、二等。他非常喜歡音樂,並自認為拉小提琴的成就要比他的物理學高明。他不僅完滿地解決了光電效應的基礎理論問題,還對光電效應的實際應用感興趣。他曾經跟別人合作取得了一種照相用的曝光器的專利。
另外,愛因斯坦還是一位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他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先後生活在帝國主義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決主張反對侵略戰爭,反對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反對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為人類的和平事業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在1955年4月18日臨終前的最後一次談話,也還是談他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世界和平和公民自由。
愛因斯坦去世後,遵照他的遺囑,骨灰被秘密保存,不舉行安葬儀式,不建造墳墓,也不立紀念碑。但作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一顆奪目的巨星,他一直被全世界的人以各種方式紀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