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奴隸社會時期的體育(1)(1 / 2)

學校教育中的體育

到夏、商的時候,學校已經有了體育教育的內容,如習射就是重要的教育內容,故曰:“序者,射也”。

西周的教育內容,除德、行以外以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為主要內容。其中樂、射、禦都是學校體育。

樂,主要指樂舞。西周盛行樂舞,無論祭祀或慶典活動,都要獻舞,所以學校有樂舞教育。《禮記·內則》記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二十而冠始學禮,以衣裘帛舞大夏。”勺、象屬小舞,其中勺是文舞,像是武舞,大夏屬大舞。按年齡大小分段學習,由易到難依次進行。西周學校樂舞具有鍛煉身心之效,其基本形式是模仿戰陣操練的隊列練習,實際上是一種兵式操練,屬於體育的內容,當然以禮儀教育為主。射,指射箭的技術訓練。禦,指駕馭馬拉戰車的技術訓練。

為了加強奴隸製國家的“戎”的職能,奴隸主貴族子弟必須成為“執幹戈以衛社稷”的武士,射禦是必不可少的軍事訓練項目。射有五種,簡稱五射。一是“白矢”,射箭透靶,見其鏃白;二是“參連”,前射一箭,後射三箭連發而中;三是“剡注”,力猛銳使箭能貫物而過;四是“襄尺”,尊者卑者同射之時,不能並肩而立,卑者須後退一尺;五是“井儀”,射四箭皆要中靶並呈汁狀。“射以選士”,嚴格的射箭訓練,亦為貴族青年參加大射或鄉射,選拔武士的比賽準備條件。禦亦有五種,簡稱五禦。一是“鳴和鸞”,車行動有節奏,“鈴”和“鸞”鳴聲響應;二是“逐水曲”,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不致墜入水中;三是“過君表”,驅車要能準確通過模擬設置的轅門而不發生碰擊;四是“舞交衢”,車行於交衢,旋轉快慢適度,有如舞蹈;五是“逐禽左”,驅車逐禽獸,要善於把禽獸驅向左邊,以利射獵。射禦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達到標準,既學習了武事,又鍛煉了身體。

軍隊中的武藝訓練

車兵的訓練

戰車是夏、商、西周的主要武裝力量,武士必須掌握駕駛戰車的技術。《詩·魯頌·官》:“公車幹乘。”鄭箋說:“午兵之法,左人持弓,布人持矛,眾人禦”。隻有貴族成員才能作車兵,並且要經過一定的軍事訓練,熟練掌握禦的技術。《禮記·曲禮下》載:“問大夫之子,長,曰能禦矣;幼,曰未能秘也”。貴族子弟以能禦不能禦區別長幼。貴族子弟除了在學校學習射禦技術之外,還要參加“孟冬之月”的講武之禮,進行射禦比賽。

多種形式的軍事訓練

田獵是融身體、技術、戰術為一體的軍事訓練。據《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種兵器;“馬政”即馭馬駕車技術。田獵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各種武器的使用和車馬的駕控。《左傳·隱公五年》載:“春嵬、夏苗、秋你、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也。”四季農隙不忘練兵,並把田獵製度化。“春鬼以集佘布陣訓練為主”;“夏苗”主要訓練野營和整編軍旅;“秋你”主要訓練發兵出征;“冬狩”是對全年訓練的一次總檢閱。四季演習後均要舉行圍獵。不同季節的田獵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把軍事訓練與狩獵結合起來,既可以提高軍隊的身體素質和作戰能力,也豐富了軍事訓練內容。

訓練軍隊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象舞,象月兵時刺伐之舞”。《尚書·牧誓》記載了周武王率軍伐紂途中訓練兵械擊刺技能的情景:“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六伐七伐,乃止齊焉”。注曰:“步,進趨也。伐,擊刺也”。就是說,隊伍在前進中,六步七步整齊一下隊列,擊刺中六伐七伐也要調整一下陣容,也就是說步伐要整齊。周軍以整齊統一的攻防,嚴明的紀律戰勝了商軍。後來,周朝把這些攻防動作改編成舞,用於學校教育和軍隊訓練。

車兵是軍隊的主體,也叫做為甲士,由貴族奴隸主及其子弟來擔任。除車上甲士外,每車還隸屬一定數量的步卒,由平民或奴隸組成。作戰時,甲士乘車,步卒或在車前引路或在車後跟進。跑在車前的步卒稱“先馬走”。車馳卒奔,“先馬走”有很強的奔跑能力。周代《令鼎》銘文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周王從淇田場返回王宮時,命令步卒與馬車賽跑。並說,你們若能一直跟上我的馬車跑回宮中,我就賞賜你們十家奴隸。兩名步卒緊隨馬車,一直跑到王宮,周王如約賞賜。後來,“先馬走”的奔跑成了訓練軍隊的一項重要內容。

祭祀宴樂中的體育

樂舞

在奴隸社會,樂舞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校教育中用以陶冶情操,在軍隊中用以提高武事,在祭祀宴樂中用以抒發情感。

奴隸社會將原始社會樂舞單純的敬天娛神的內涵改變成為一種為王權服務的娛樂工具。《大蒗》舞是歌頌商代開國功勳並成為後代祭祀祖先的樂舞。《大武》是表現周武王“發揚蹈厲”伐紂成功的大型歌舞劇,後來成了周代祭祀祖先的國樂。《大蒗》《大武》又稱大舞或武舞。另外還有小舞,亦稱文舞。小舞是貴族子弟祭祀社稷、宗廟、山川等方麵的舞蹈,娛樂的成分較多,技巧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