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後,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以民間社團的組織形式,聚集和訓練隊伍,運用傳統武藝和敵人進行英勇搏殺。
廣州三元裏一帶農民曆來有練武傳統,而機行(絲織業)工人也都學會了一些武術。1841年5月期間,有103個鄉的成千上萬的農民手持大刀、長矛或農具,同趕來支援的機行工人一起,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1851年興起的長達約13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及各地區人民起義武裝如撚軍、小刀會都以傳統武藝作為武裝鬥爭的有力手段。早在金田起義前,洪秀全等在宣傳革命時,也組織練拳習武活動,金田起義後,操練武藝是太平軍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並設有武考。因而使太平軍在長達13年的戰鬥歲月裏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1898-1900年發生的義和團運動,源自義和拳、梅花拳、大刀會等民間秘密會社,以設拳場、練拳術組織群眾。從初期反對外國教會勢力的鬥爭,到後來奮不顧身浴血抗擊用洋槍洋炮武裝的八國聯軍,都以武藝作為鬥爭的手段。
傳統體育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充分顯示了中國傳統體育的社會功能和軍事功能。
新、舊教育中的傳統體育
清政府是在1901年下令廢除武試的。在這之前,國家用人都是“開科取士”,加上在專門為滿、蒙子弟辦的中央設立的宗學、覺羅學及旗學中,都有騎、射這兩門課程,因而傳統體育在舊教育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隨著1902年、1903年兩個新學製的頒布以及1905年科舉製度的廢除,新式學校體操課的主要內容是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傳統體育和武術等被排斥在外,使得傳統體育不能在新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狀況直到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改變。
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與變化
首先,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裝鬥爭的影響使武術中攻防性動作增多,技擊性增強,並且出現了一些以技擊高超而聲名遠揚的武林高手,如霍元甲、董海川等。其次,武術理論和技術都有發展,形成新的流派,如明末清初的內、外兩家,經相互學習而互相融合。繼之而起的是南、北兩派。太極拳在陳式老架、新架的基礎上形成了楊式、吳式、孫式等流派。霍元甲集各家之長創“迷蹤藝”。董海川將道家八卦學說及導引行氣的方法融於拳術之中,創八卦掌法(也有說由其他武師所創)。
民間體育活動由於存在於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中間,因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易筋經、八段錦、氣功等導引健身術,拳刀棍棒、摔跤、石擔、石鎖、杠子等練武活動及秋幹、毽子、風箏、棋類、龍舟競渡等娛樂性體育活動在民間流行,而且有些項目還出現了變化。例如,在導引術中,民間有不少借虎、鹿、熊、猿、鳥的名字編出的動作,或以肢體活動為主,或以導引按摩為主;光緒初年有人對宋元時代的八段錦進行了改編,使動作簡單易行,因而流傳很廣;圍棋在光緒、宣統年間逐漸衰落,而象棋繼續流行。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在長期曆史發展中形成的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這一時期繼續流行並有所發展,如蒙古族、藏族、彝族、朝鮮族的射箭、賽馬、摔跤、秋千,苗族的賽龍舟、聲笙舞,回族的打鉚球,滿族的冰媾,侗族的搶花炮、打手毽,高山族的竿球,壯族的拋繡球、盯扁擔等。這些少數民的傳統體育各具特色,主要在年慶、節日、豐收年的農閑時開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