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革命派為革命鬥爭積聚和培訓武裝力量所建立的,比較著名的有:1903年5月,陳獨秀等人在安徽安慶發起組織的愛國會下設的體操會,宗旨是“發愛國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規定會員每天練習體操2小時,星期日會操,起了促進學校體育實施和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作用。徐錫麟等人於1905年初創辦的紹興體育會,目的是為革命培訓武裝力量。大通師範學堂成立後,紹興體育會活動與該校體操專修科的訓練結合進行。大通師範學堂解散後,紹興體育會也隨之解散。在它的影響下,浙江地區的革命人士也組織起類似的體育團體。另外,還有1906年前後成立的上海商團公會所屬的體育團體,1907年成立的鬆口(廣東梅縣)體育會及黃一歐(黃興之子、革命誌士)等人,於1911年夏在長沙組織的野球會。
另一種是以研究和開展體育活動為宗旨的,這種體育團體在1911年以前為數不多,但影響較大,如香港華人足球愛好者於1904年成立的華人足球會和1908年成立的南華足球會,以及在同盟會會員陳英士等人幫助下,霍元甲於1910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操會。
早期運動競賽
具有較強競技性的西方近代體育傳入中國後,在學校競賽活動開展的基礎上,近代體育項目的運動競賽就逐漸開展起來。
1898年,地處天津的北洋大學堂主辦了我國較早的校際競賽。此後,天津各校於1902年舉辦聯合運動會,山東煙台幾所學校於1903年舉行“煙台闔灘運動會”,浙江杭州各校聯合運動會和湖南長沙校際運動會於1906年舉行。1907年在南京舉行的“寧垣學界第一次聯合運動會”,是當時規模最大的校際運動會,有80多所學校參加,比賽及表演項目69個,有競走遊戲、田賽、體操、軍事體育等項目。
在校際運動會基礎上,一些地區性運動會也開始舉行,如天津從1902年起開始舉辦市“聯合運動會”。湖南從1905年舉行省聯合運動會,四川於1905-1908年舉行過兩次省運動會等。這些運動會的項目多為競走遊戲、體操,也有些跳躍、投擲等田賽項目。
1910年在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規模的運動會,當時叫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後被追認為“第一屆全國適動會”。它是由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派埃克斯納發起組織的10月18-22日共舉行5天,參加比賽運動員140人,分別代表華北、上海、華南、吳寧(蘇州、南京)、武漢5個地區。比賽項目有田徑、足球、籃球、網球。田徑,分高等組分區賽、中等組分區賽和全國各校聯合賽3種,對運動員參加比賽沒有組別限製,如孫寶信、翟承修既代表華北參加高等組分區賽,又代表天津青年會參加中等組分區賽及全國備校聯合賽,而且榜上有名,孫寶信一人竟奪得了3項第一名。這屆運動會完全由基督教青年會中的外國人操辦,秩序冊用英文,比賽術語用英語,充分表現了我國近代體育的半殖民地性;但比賽項目主要是田徑、球類等,而曾在全國流行的備種器械操、兵式體操及遊戲性質的競走等項目被取消了,表明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有一個大的進步,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始跟上世界競技體育發展的潮流。
清末的傳統體育
軍事鬥爭中的傳統體育
盡管清軍在鴉片戰爭以後開始配備洋槍洋炮,但傳統兵器弓、矢、刀、矛等仍被采用,武藝操練仍在軍事訓練中占重要地位,武科考試仍以武藝為主要內容。湘軍、淮軍在使用洋槍洋炮,進行洋操訓練的同時仍重視武藝訓練。1895年,袁世凱奉命編練新建陸軍,放棄舊式兵器,改用槍炮。1901年,清政府下令裁汰原有舊軍、編練新軍,一律操習新式槍炮,但即使如此,武藝也未在清軍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