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社會邁入資本主義曆史階段的門檻以後,體育運動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體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並由學校走向社會,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體係;它的發展逐漸越出國界和地域限製,而越來越具有國際性;它還同近代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這種新型的體育運動,通常稱為近代體育。近代體育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而逐漸萌芽與興起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首先在歐洲出現和確立,因此近代體育的發源地主要在歐洲,其傳播情況是:由歐洲到北美洲,又由歐美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7、18世紀的體育
17和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法國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爆發,許多國家出現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鬥爭。這一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反對封建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近代教育,重視體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自然主義的教育家還進行了近代教育、體育的試驗,學校體育的體係開始確立。這一切為近代體育的普遍實施創造了條件。
J.A.誇美紐斯的體育思想
捷克偉大的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年)在體育方麵讚賞“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這句古老的格言,主張學校設置寬廣的運動場,增進兒童健康。在他的教育方案中曾采用遊戲、跑、跳及球類活動,並將班級教學製度應用在體育教學上。他主張人的生活實行“三八製”,即每天睡眠8小時,工作8小時,飲食、健康、衛生、身體操練8小時。他特別重視遊戲的價值,在其《母育學校》一書中,曾提出應當為兒童選擇安全的運動性遊戲,認為做遊戲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與發育。在《泛智學校》中,他還建議讓學生們在1小時的課業之後做遊戲半小時,這是近代學校課間活動的先聲。
誇美紐斯
J.洛克的體育思想
洛克(1632-1704年)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說,他是一切形式的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洛克認為,合理的體育有助於培養勇敢和堅毅的精神。在體育鍛煉與保健衛生方麵,洛克提出了一套符合當時科學水平的主張和建議。他認為:必須從幼年起就鍛煉身體,以適應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環境。在增進兒童健康的過程中,最好能充分呼吸新鮮空氣,從事運動,保障睡眠,攝取清淡的食物,禁飲帶刺激性的飲料;衣服宜寬大,不能穿得太厚;頭部和肢體應經常在冷空氣和冷水中鍛煉等等。他的《教育漫話》等著作聞名於世。
J.J.盧梭的體育思想
盧梭
盧梭(1712-1778年)既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又是一位激進的啟蒙思想家。他主張教育應當遵循自然,也就是依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培養兒童所固有的觀察、思維和感受的能力。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征,他把受教育者的生活劃分為4個時期。他主張:對於兩歲以前的嬰兒,體育是一切的基礎,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的身體發展。對2-12歲的兒童,應通過運動、遊戲來施行體育,以鍛煉受教育者的四肢、器官和感覺。盧梭很重視利用大自然所賦予的各種條件來鍛煉兒童的身體,培養其意誌,使之學會各種生活技能,並適應各種突然性的變化。他認為,兒童應“學會爬山岩,學會跳遠、跳高、爬樹、翻牆,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衡”;尤其要學會遊泳和賽跑。在盧梭豐富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按客觀自然規律實施體育,使身體自由發展這樣一個積極的進步的因素。
J.B.巴澤多的泛愛學校和G.A.菲特的體育百科全書
普魯士教育家巴澤多(1724-1790年),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於1774年在德紹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讓兒童在學校受體育和勞動教育。巴澤多1774年的建校計劃表明,該校每日3小時讀書,3小時體育和音樂,2小時手工勞動。每年夏季有2個月野營生活;在此期間,有計劃地開展打獵、釣魚、遊泳、爬山、攀登、賽跑和跳躍等體育活動。這所學校較早地試行了近代體育,其教材主要來源於古希臘體操、歐洲固有的騎士運動和日耳曼民族遊戲。該校的體育主任J.F.西蒙所設計和提倡的“德紹五項”(賽跑、跳躍、攀爬、平衡和負重)就是根據古希臘體操發展而來的。騎士運動包括擊劍、騎術和舞蹈。日耳曼民族遊戲主要有手球戲、撞柱戲、大球戲、滾翻、跳背等。西蒙曾按照學生年齡實行體育分組教學。他的繼任者J.D.托伊特是體操器械斜梯的首創者。當時德國還辦了很多泛愛學校。曾任德紹泛愛學校校長的菲特(1763-1836年)於1794-1795年間出版了他的《體育百科全書》第1-3卷(第1卷是體育史,第2、第3卷是體育的體係),這是世界上有關體育的第一部百科全書。書中對體操分類、各種運動的曆史和技術原理等均進行了探討。他還設計和使用了一些體操器械,包括平衡木、木馬、彈簧板、平台、不同高度的單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