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公元前145-前?)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曆》,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司馬遷受此大辱,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發憤寫作,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曆史名著《史記》。《史記》記載了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當代史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不論在史學上還是在文學上都有其巨大的價值,故被魯迅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以他的《史記》,實現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結構周密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記載的是曆代最高統治者的政績,“表”是各個曆史時期的大事,“書”是有關天文、曆法、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專史。“世家”是記述王侯貴族的曆史,“列傳”是記載曆代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史記》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體例,這五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史書體係。
司馬遷在《史記》裏表現的史學思想很先進,他十分注重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他的人物傳記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