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但丁(1 / 1)

生活在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的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年)但丁塑像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從中世紀向資本主義時代的過渡。他的早期作品是用散文連綴起來的30首抒情詩,名為《新生》。

但丁早年參加政治活動,1302年被流放,流放初期,寫成《饗宴》和《論俗語》兩部著作,觸及現實的重要問題。1309年用拉丁文寫成的《帝製論》集中反映了但丁的政治觀點,1321年但丁死於拉文那。但丁在去世前完成了他最偉大的作品《神曲》。《神曲》是但丁在放逐期間創作的一部長詩,是詩人的代表作。《神曲》分為三部:《地獄》《煉獄》《天堂》。《神曲》中雖然表現了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明顯烙印,卻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地獄篇》,生動地表現了意大利的現實生活。作為人文主義的先驅,但丁的詩有明顯的反封建反教會傾向和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熱情,集中反映了作品的進步意義。在《神曲》中,但丁對豪強貴族、貪官汙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和深刻的揭露。另外,《神曲》的進步性還表現在對中世紀蒙昧主義的批判上,以及對文化知識和人的才能智慧的歌頌上。

《神曲》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結構巧妙而嚴整,全詩分為三部,三行分節,奇偶邊韻,且每部33篇,加序詩共100篇。各部詩行大致相等,看起來勻稱工整,一直為文學史家所稱道。

但丁是新舊交替時代的詩人,這就決定了《神曲》的思想內容的複雜與矛盾,但它仍然是具有巨大思想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偉大詩篇,在歐洲文學史上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神曲》用意大利文寫成,對於促進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都起著很大作用。

曾有學者將但丁與我國的屈原相比,謂屈原被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從兩位詩人在顛沛流離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斷升發,憂國憂民癡心不改的角度看,這種比附是有道理的。

作為歐洲文藝複興的發源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是個大師輩出的地方,在這一豐沃的文學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偉大詩人但丁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最初一位偉大的詩人。”時至今日,但丁依然是佛羅倫薩人心目中劃時代的文學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