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去見白閣(1 / 2)

角鬥,起於古代伊達拉裏亞的殯葬儀式,沿襲至古羅馬。常以殺死戰俘、奴隸、死囚和牲畜為禮,取用人血告慰亡靈。

最早的角鬥記載,可追溯至公元264年,說的是有兩個貴族在父親的葬禮上,逼迫三對角鬥士互相殘殺,以作獻祭。

據傳,凱撒在其父親的葬禮上,也曾舉行角鬥活動。不過,比起上述兩位貴族,規模和形式都有所變化——采用了大批角鬥士與猛獸角鬥。這也是首例大規模的人獸角鬥。後,在其女兒的紀念會上,凱撒又組織了一次騎兵角鬥,一方騎馬、一方騎象,堪比戰場。

從小規模互博,到大規模衝殺,角鬥士經曆了從純原始的本能搏擊到專門訓練的進化過程,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他們被人玩弄於股掌、以流血喪命為形式來取悅於上層階級的命運。許多人為了避免屈辱,甚至寧可選擇自殺。

公元前七十三年,以斯巴達克斯為首的角鬥士發動了震撼意大利半島的奴隸起義。公元五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角鬥之戲逐漸銷聲匿跡。

除了殺人遊戲,古希臘盛行的一種以拳擊和摔跤相結合的體育活動,也可稱之為角鬥,並被納入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項目,但在現代運動中業已絕跡。

在華夏,角鬥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徒手搏擊、角力相鬥等事的統稱,亦稱搏鬥、格鬥。具象化的稱謂,它們或者叫做搏、卞、角力,也可稱為摔跤、摜跤、白打(隋唐詩賦中,寒食節高概率用詞。一為徒手搏擊意,另一釋義則為兩人對踢的一種蹴鞠形式)、博克偶巴依勒德呼(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中的摔跤項目),等等。

《漢書》記載,漢哀帝不好聲色,但有時候會欣賞“卞射武戲”。魏人蘇林注釋道“手搏為卞,角力為武戲”。

《漢書·藝文誌》中記有《手搏》六篇,可以佐證漢宮盛行徒手搏擊。曹丕記述自己向善於搏擊的部下請教時,不僅提到鄧展擅長搏擊,還留下了一個被武俠小說靈活運用的名詞——空手入白刃。

《左傳》記載,晉侯曾經夢見自己與楚子搏摔角;《穀梁傳》記載,魯國公子攻打莒國,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戰爭傷亡,與俘擄莒挐商議一對一互搏,以此解決兩國恩怨。

《公羊傳》中記,宋國大力士搏閔公,絕其脰,有人上前阻止,也被“臂摋,碎其首”——相較上述引證,此例比較血腥,擰斷脖子、撞碎腦袋,想想就可怕。然而,也從側麵反映出了,此人徒手搏擊技巧的厲害(不提倡暴力)。

華夏之角鬥,雖然也避免不了虐殺場景,但多數時候,它隻是一種武藝上的對抗競技,本質上與前所言的“殺人遊戲”完全兩回事。

OS結束,進入正題。

——正題分割線——

因為落塵、紅泥等人的反應,小道終於感覺到了言辭有失,然後費了一番力氣重新組織語言,總算是把眼下的角鬥之事同海外西民的不良風俗區別了開來。

但也沒有細說具體來去,隻說是個競技活動,各憑武技高低決出勝負,然後分派差事。

紅泥問他:“既有高低之爭,想必這差事分派也會有所不同。這贏了的該當如何,輸了的又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