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厄爾尼諾”現象探秘(1 / 1)

在聖誕節前後,南美的秘魯和厄瓜多爾沿海的表層海水常常會出現增暖現象,當地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即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時候,海水增暖往往從秘魯和厄瓜多爾的沿海開始,接著向西傳播,使整個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廣大洋麵出現長時間的異常增暖區,造成這裏的魚類和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由於海水增溫,也導致海麵上空大氣溫度升高,從而破壞了地球氣候的平衡,致使一些地方幹旱嚴重,另一些地區則洪水泛濫。這種現象大約每隔3~5年就會重複出現一次。

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球上曾多次發生“厄爾尼諾”現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全世界大約死去了1500萬多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美元。最近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1990~1991年間,這次損失雖然沒有上次那麼嚴重,但也給全球帶來了很多的災難,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水災,南部非洲和菲律賓的嚴重幹旱,美國得克薩斯州和墨西哥沿岸的大部分地區的異常潮濕,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常現象?許多科學家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

有人從自然現象上找原因。他們認為是由於太平洋赤道信風減弱,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還有一些人認為是由於西太平洋赤道東風帶的持續增強,造成了太平洋洋麵西高東低的局麵,才形成了“厄爾尼諾”現象。也有人認為,由於東南和東北太平洋兩個副熱帶高壓的減弱,分別引起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減弱,造成赤道洋流和赤道東部冷水上翻的減弱,從而使赤道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形成了“厄爾尼諾”現象。

還有人從地球的運動方向上找原因。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與地球自轉速度大幅度持續減慢有關,一般出現在地球自轉由加速變為減速的時期。這是因為當地球自轉速度大幅度減慢時,赤道附近的海水或大氣便可獲得較多的向東運動量,引起赤道洋流或赤道信風的減弱,進而引起赤道東太平洋冷水上翻的減弱,這就造成了赤道東部和中部太平洋大範圍海表溫度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現象。

關於“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能有這麼多種說法,說明至今還沒有一種具有絕對說服力的權威觀點,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