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然而,近代地質學發現,沿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一帶,廣泛分布著侏羅紀(距今約1.9—1.4億年前)的海相沉積。1885年,奧地利學者諾伊邁爾首先指出,當時沿這一帶曾分布著一條海水通道。1893年,他的嶽父,著名奧地利學者修斯進一步提出:這一侏羅紀海域實際上是一個洋,它位於北方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後來遭受擠壓而消失,其變形岩石形成了今日所見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係。為了強調它不是淺海,而是深洋,修斯把它命名為特提斯洋。特提斯是希臘神話中大洋神的妻子和妹妹。現在,特提斯洋差不多已完全消失,僅留下殘存的地中海,所以特提斯洋也叫古地中海。
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說問世,地質學家廣泛承認,二疊、三疊紀期間(距今2億多年前)全球存在著統一的聯合古陸。聯合古陸好似一個開口向東的橫臥的V字形,在其勞亞部分與岡瓦納部分之間夾有一個自東向西楔入聯合古陸內部的海灣形大洋,人們也把這個廣闊的大洋稱為特提斯洋。這樣,特提斯洋的存在時代就不限於侏羅紀,還可以追溯到二疊三疊紀。不過,直到70年代早期,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一帶隻發現有侏羅、白堊紀的蛇綠岩(由基性、超基性岩組成的蛇綠岩被認為是殘留於陸上的古大洋地殼殘片),例如雅魯藏布江一帶的蛇綠岩帶。20世紀70年代晚期以來,人們已經在侏羅白堊紀蛇綠岩帶以北,沿高加索、帕米爾、藏北至金沙江一帶,找到了二疊三疊紀的蛇綠岩帶。於是,學者們劃分了兩個紀的特提斯,即二疊三疊紀的古特提斯和修斯所稱的侏羅紀及更晚時期的新特提斯(對後者也有人稱之為中生代特提斯或中特提斯)。
特提斯洋以南的岡瓦納大陸上,廣泛發育石炭、二疊紀的冰磧層或冰海沉積,還有冷水型動物群。近年來,這種冰川沉積物和冷水型動物化石已在青藏地區發現,但在青藏地區也見到該時期北方大陸所常見的暖水型動物群,二者之間表現出混生和過渡的特點。據此,我國一些學者認為,當時南、北二大陸相隔並不遠,亦即其間的特提斯洋不是廣闊的大洋,而是狹窄的小洋,叫做“小特提斯”。然而,國內外另一些學者根據古地磁研究確定二疊、三疊紀時北方大陸與岡瓦納大陸的分布緯度,還根據聯合古陸複原圖中上述兩大陸的分布位置,認為特提斯洋寬可達數千公裏,稱之為“大特提斯”。
特提斯洋是怎樣演化而最終消失的?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國著名學者認為,二疊紀期間岡瓦納大陸曾整體向北漂移,至二疊紀末與亞洲大陸碰撞彙合,其間的古特提斯洋閉合消逝;至三疊紀,已聚合的大陸再度分裂,分裂線移至較南麵的雅魯藏布江一帶,岡瓦納大陸脫離亞洲大陸南移,其間張開了新特提斯洋,原屬岡瓦納的西藏地塊此時被留在新特提斯洋以北的亞洲大陸上;白堊紀以來,印度從岡瓦納大陸分裂出來向北漂移,印度以北的新特提斯洋收縮變窄;大約4000多萬年前,印度與亞洲大陸主體碰撞,新特提斯洋閉合消逝。在此過程中,古特提斯洋關閉,新特提斯洋開啟,所以稱為手風琴式。該模式要求印度(岡瓦納大陸的組成部分)經曆北移——南移——再度北移的複雜曆程。可是,印度的古地磁資料表明,原處於南半球高緯地區的印度自二疊紀以來並未發生過向南漂移的過程,在早期其所處緯度變化不大,白堊紀以來曾經快速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