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陽光普照,樹叢中蟬在引吭高歌。夜晚,又是另一番景象。樹木草叢間傳出了陣陣清脆而又悅耳的鳴聲:“口瞿口瞿口瞿”,“鈴鈴鈴……”構成了一曲洪亮的交響樂,這些音樂家便是蟋蟀科的昆蟲。
蟋蟀科屬直翅目,有許多種類,大的如蟋蟀,小的如金鍾兒,而最常見的要算是鬥蟀了。
鬥蟀身長1厘米左右,寬0.5厘米,後足特別有力,善於跳躍。雄鬥蟀還能用翅膀摩擦發聲。
鬥蟀,顧名思義,就是會鬥的蟋蟀。的確,鬥蟀非常愛打鬥。在野外,鬥蟀根本沒有群居習性,否則定會打得不可開交;在蟋蟀盆中,也不能同時放兩隻雄鬥蟀,不然隻會鬧個你死我活。若將兩隻鬥蟀放在同一盆內,並用蟋蟀草做成的“鞭子”驅趕它們,立刻會挑起一場“衝突”。被激怒的雙方同時麵對麵地撲過去,用兩片大齶奮起撕咬對方。被咬者往往觸角折斷、腿被咬掉,甚至腹部也被咬開。若雙方實力相當,則非經幾個回合才定勝負不可。最後,敗者被迫跳出蟋蟀盆,而勝者則站在盆中央,昂首挺胸,發出“口瞿、口瞿、口瞿”的鳴叫,樣子非常得意。一場“激戰”下來,敗者傷得固然不輕,而勝者也免不了掛彩。雙方為了爭一口氣,都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倒是為圍觀的人們作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鬥蟀分布範圍很廣,我國南北地區都能見到。鬥蟀喜歡生活在陰暗處,如碎石堆中、植物根係裏、圍牆旁以至古墳墓中。如果放在透光的容器中喂養,它不是直挺挺地死去,就是打洞鑽入土中。有趣的是,那些善鬥的鬥蟀一般居住在碎石堆中,而不善鬥的大概敵不過它的同類,隻好一頭鑽入植物的根係中。在飼養過程中還可發現,善鬥的鬥蟀並不常打洞,而不善鬥的卻老愛打洞,這大概是被咬怕了的緣故吧!
每年四五月間,鬥蟀便從卵中孵化出來,開始隻有兩三毫米長,經過三四個月的幼蟲期,長得與成蟲差不多大小,便陸續羽化為成蟲。八月底,鬥蟀開始交配,此時雄鬥蟀便會發出“結鈴、結鈴”的鳴聲。雌鬥蟀聽到後,就爬到雄鬥蟀的背上進行交配。大概出於營養需要,交配後的雌鬥蟀有時會把雄的吃掉。不過,如果雄鬥蟀不願交配,又特別凶猛,也會把雌鬥蟀逼死。
交配後,雌鬥蟀開始產卵,一般產卵後不久便死去。但也有少數能夠勉強熬過冬天,成為平時所說的“過冬蟋蟀”。
由於鬥蟀愛打鬥,因而深得一些人的喜愛。每年初秋,有些“蟋蟀迷”便手持電筒,三五成群地四處捕捉鬥蟀,甚至徹夜不眠地尋溝問渠,掘壁鑽洞。他們將捉到的鬥蟀進行比賽,評出“大王”、“二王”。讓“大王”住在精致的蟋蟀盆中,美其名曰“龍虎大將軍”,並喂以碎肉、蛋黃;而對那些屢戰屢歲的“敗將”,則隨手丟入空罐內,每天僅喂些米飯給以充饑。
然而,捉蟋蟀、鬥蟋蟀,隻是一種遊戲,決不能玩物喪誌,更不能作為變相賭博。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就寫有《促織》一文。促織,便是蟋蟀。小說中的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繳納“促織”而幾乎弄得家破人亡的故事,深刻地控訴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可見崇尚“促織之戲”,會帶來多大災難。
鬥蟀的食性很廣,它既不像菜青蟲那樣光吃素,也不像螳螂那樣淨食葷。它從飯粒、菜葉、毛豆到碎肉、蛋黃以至它的同類,都列在食譜上,但總的來說是吃素多於食葷,是農業害蟲。當然,由於鬥蟀太愛打鬥,又有許多“蟋蟀迷”的捕捉,它的隊伍終究不能發展壯大,人們也終究沒有把它們當做重要害蟲去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