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盞盞小燈籠……”仲夏的晚上,孩子們揮著扇子,在樹蔭裏,在草叢間,一邊追逐著那流動的閃閃“火星”,一邊唱著上麵的歌謠。
的確,螢火蟲發出的閃閃的微光,宛如夜空璀璨的繁星,把大地點綴得更美麗。
關於螢火蟲,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傳我國晉朝時候,有個青年叫車胤,他酷愛學習,但由於家貧,買不起蠟燭,晚上不能讀書。於是就捉了很多螢火蟲,包在薄薄的薄布袋裏。四五十隻螢火蟲的光,真能抵上一支點燃的蠟燭呢!他就借著螢火蟲的光刻苦學習,後來成為一位有大學問的人。
在西班牙和墨西哥偏僻的村落裏,婦女們喜歡把螢火蟲包在薄紗裏插在頭發上作為飾物打扮自己,有的還暗暗比賽,看誰頭上的螢火蟲多,看誰頭上最亮。在美洲的森林裏,還有人把螢火蟲裝在透明的瓶子裏,綁在腳上夜行照路。
螢火蟲的一生要變四個模樣。螢火蟲媽媽喜歡在潮濕腐爛的草叢中產卵,它的卵很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見。卵孵化出幼蟲後,生活幾天就變成蛹。最後由蛹變成螢火蟲。螢火蟲的幼螢個兒很小,但膽量很大,敢與蝸牛較量,直至把蝸牛吃掉。別看蝸牛爬行起來慢吞吞的,它的舌頭上長著135排牙齒,每排有105顆,總共有14170顆牙齒,糟蹋糧食,偷吃蔬菜,厲害得很!它的個兒要比螢火蟲幼蟲大100多倍,螢火蟲幼蟲有一套神奇的“法寶”。你看,當幼蟲找到蝸牛後,先用它那針頭一樣的嘴巴在蝸牛身上敲幾下,這是幹什麼呢?原來這是給蝸牛打麻醉針,連打幾針以後,蝸牛就迷迷糊糊失去了知覺,動彈不得,最後終於癱瘓了。這時候,幼蟲又狠狠地給蝸牛注射消化液,蝸牛皮內的肉開始化成了稀稀的鮮美的肉汁。這時幼蟲便呼朋喚友把它的同伴請來,興高采烈地圍在蝸牛四周,一齊把針管般的嘴插進蝸牛的皮內,津津有味地吸起來。幼蟲吸足了,蝸牛也完蛋了。它們幫農民除了害,立了功,是農作物的好朋友。
幼蟲長到成蟲以後,開始在夜間空中飛舞,一邊飛舞一邊發出短暫的閃光。螢火蟲閃光是為了什麼呢?原來是在招引異性。那雄螢火蟲在地麵上空飛舞時發出閃光,意思是在尋問:“螢姑娘,你在哪裏?”附近草地上的雌螢火蟲也發出閃光,那是回答的信號,意思是說:“螢小夥,我在這裏。”雄螢火蟲得到信號以後,便向雌螢火蟲飛去,直到甜蜜的相會為止。
螢火蟲那美麗的閃光是怎麼發出來的呢?科學家們經過仔細觀察研究,發現在螢火蟲的腹部有個發光器。這發光器由發光層、反射層和透明表皮三部分組成。螢火蟲發出的光是冷光,它不產生熱。人們通過螢火蟲的發光原理發明了螢火燈——日光燈,它比同樣功率的普通燈泡亮得多。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礦燈,用在礦井裏。因為礦井裏充滿著瓦斯,遇到一定熱量就會爆炸,這種閃光燈不發熱,所以使用安全。又因為這種燈不多用電,不會產生磁場,所以軍事上又用它做水下照明,去清除磁性水雷。科學家們還用螢火素和螢火素酶製成生物探測器,把它發射到其他星球表麵,去探測那裏是否有生命存在。
你瞧,小小的螢火蟲趣聞真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