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細胞學之父施旺(1 / 3)

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動物學家,細胞學說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生理學家,被譽為細胞學之父。

生平事跡

施旺於1810年11月7日生於德國諾伊斯,父親是一名金匠。少年時代的施旺品行良好,學習勤奮,各門功課常常名列前茅,尤其是數學和物理成績更好。1826年,施旺告別家鄉,進入科隆著名的耶穌教會學院。中學畢業後,父母希望他學神學,將來能成為一名牧師,但施旺執意要去學醫。1829年,施旺進入德國波恩大學,在那裏他讀完了醫學預科的全部課程。1831年,他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在讀大學期間,他不僅聽了著名科學家約翰內斯·彌勒(JPM

uller)的生理學課程,而且在彌勒實驗室暫時當助手。1831年秋天,施旺到了維爾茨堡學習臨床醫學。1833年4月,施旺又回到了柏林大學專門聽彌勒講授解剖生理學。1834年5月31日,施旺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26日通過國家級考試,正式成為彌勒的助手。施旺在彌勒的指導下,對很多學術領域發生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微生物學,作出了不少貢獻。

在柏林,施旺有幸結識了施萊登。盡管兩個人性格不同,宗教信仰也有差異,但他們在某些科學觀點上完全一致,使他們成為好朋友。1838年10月,施萊登向好友施旺講述了有關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基本知識,使施旺大受啟發。1839年,施旺發表了《關於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從而奠定了他和施萊登共同創建細胞學說的基礎。

1839年,施旺離開柏林前往比利時呂溫天主教大學擔任解剖學教授。1844年,他通過實驗來研究膽汁對人體的作用。1848年,他又到了比利時的列日大學任解剖學教授。1852年,他發表了《人體解剖學》著作。1858年又擔任列日大學生理學教授。1882年1月11日,施旺因中風在德國的科隆逝世。

生理學方麵的成就

施旺是一位傑出的生理學家。在1834年~1839年間,他在柏林彌勒的實驗室從事動物生理學方麵的研究,並取得很大成績。

1835年,施旺研究組織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物理測量上的關係。他對不同負載下的肌肉給以同樣刺激,然後測量其在收縮時的長度,從而得出肌肉在收縮時的強度。這個“量肌”實驗雖然很簡單,但對生理學的影響非常深刻,這是人類第一次把生命現象中的力,運用物理測量方法加以分析和檢驗,並定量揭示其運動規律的實驗。

在進行“量肌”實驗的同時,施旺還對胃的消化液進行探索與研究。1836年,他發現了胃蛋白酶。他在論文中寫到:“胃酸有助於另一種基本消化物質的形成,這種物質一旦形成,就能獨立地進行消化。”他把這種消化物質正式命名為胃蛋白酶。現在我們知道,胃蛋白酶是胃液中最主要的消化酶,它由胃腺的主細胞合成,以胃蛋白酶原的形式釋放,在胃腔中被鹽酸激活成胃蛋白酶,在它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將蛋白質水解成多肽。

施旺在研究脊椎動物如蝌蚪神經時發現,腦神經和脊神經中的有些神經外麵有髓鞘細胞。髓鞘細胞經過多次纏繞神經,可在神經外麵形成鞘,即髓鞘。為紀念這一偉大的發現,人們又將髓鞘細胞稱為施旺氏細胞,髓鞘稱為施旺氏鞘。施旺氏鞘在神經衝動的傳導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現代研究發現,施旺氏鞘具有良好的絕緣作用,使神經衝動的傳導速度大大加快,同時節約了大約5000倍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