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燈節”是波蘭民間傳說的一個盛大節日,在每年夏至的前一天夜晚舉行,所以又叫“夏至前夜節”。這一天,在波蘭最大的河流維斯瓦河畔靠近華沙市古城的河段兩岸,大人小孩,熙熙攘攘。遠方河麵上光亮點點,忽明忽暗,正隨波漂來。漸漸地,光亮連成一條翻騰戲水的火紅“巨龍”。距離越來越短,“巨龍”又慢慢地分解成無數隻“丹頂鶴”。待“丹頂鶴”漂浮到近前,隻見一塊塊白色小木板上放著鮮花和鬆枝編織的花環。每塊木板的一角都有一個紅豔豔的燈燭散發著光芒。這些花環河燈大群大隊地從兩岸歡欣雀躍的人們麵前悠然漂過。此時一束束禮花從河岸上升起,有的像是顆顆璀璨的明珠自天墜落:有的像是萬朵繁花在碧波上空怒放;穿插在禮花叢中的各色曳光彈和探照燈光好似彩帶飛舞。禮花、光帶照在河麵上,同河中漂遊的“丹頂鶴”群交相呼應,宛如縹緲仙境。
這一全民性的節日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波蘭處於群雄割據。小國林立的狀態。各個小國之間戰爭頻繁,生靈屢遭塗炭。一次,兩個小國戰火再起,一個小國向另一個小國發動進攻。這個小國的年輕王子英俊、勇敢,他反對這種兄弟之間的戰爭。然而父命難違,他奉命率軍出征,一直打到了被攻小國的京城郊外。這個小國有位公主美麗善良,她一向為各國相鄰而不相安的處境所困擾。這一天,她得知鄰國已兵臨城下,毅然決定親自去見王子,曉以大義,勸其退兵,讓兩國不再兵戎相見,百姓世世代代和平相處。兩人一見,公主所言正是王子所思,談得十分投機。這以後,他們又多次見麵,相互愛慕之情越來越深,最後,兩個人決定締結連理,兩國永不再打仗,永世和好。王子遂率兵回歸故裏,這件化幹戈為良緣的美談,很快傳到了兩國國王的耳朵裏,一個重責王子,另一個怒斥女兒,不允許他們結婚。王子和公主竭力抗爭,卻無法改變雙方父王頑固的態度。在夏至的前夜,他倆來到兩國邊界的維斯瓦河畔,相對垂淚,最後攜手縱身跳入維斯瓦河,以死明誌。他們的死震動了兩國國王,他們哭天捶地,頓足捶胸,卻挽不回兒女的生命了。王子和公主的死也震動了兩國臣民。他們自問,我們幹嗎要如此互相仇視呢?兩位國王悔恨自己的愚蠢,他們走到一起,相約停止征戰,永遠和好。
這件事成了一個契機。從此波蘭大地上各小國相繼效法,兄弟之間不再爭鬥,漸漸終於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波蘭國家。忠貞於愛情並以犧牲自我換來和平與統一的王子和公主,受到波蘭人民深深的崇敬和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每年到夏至的前夜,人們便紛紛來到維斯瓦河邊,把自己編織的一個個花環,點燃的燈燭,放到河裏去祭奠這對深明大義的忠誠戀人,期望讓河燈照明路途,使王子和公主平安返回家園。
時光年複一年地過去了,波蘭人歡度河燈節的意義和方式,也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不知什麼時候起,姑娘們在編織河燈時悄悄地在美麗的花環中編進自己對愛情的追求。她們在一個小紙條上寫下自己的心願:“但願這一年,有一個稱心的人兒會找到我!”然後把紙條藏在花環裏麵,讓它順水漂去。據說,當年每到這一天,單身的小夥子們個個駕著輕舟在維斯瓦河中漂動,等待花環來到自己船邊,把它撈起來。花環中的小紙條充當了紅娘,引他尋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
在農村,當這一天夜幕低垂時,人們在小山坡上點起堆堆篝火,大家一群一夥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小夥子們一心想討好姑娘,爭先顯露自己的勇敢和本領,不住地在篝火堆上躍過來,跳過去,並對心愛的姑娘唱上一支又一支的情歌。姑娘的心被打動了,雙雙對對手挽起手,悄悄離開篝火,向夜幕的深處走去。這一天也就成了許多幸福情侶終生不忘的定情之日。
波蘭人民非常珍視自己美好的習俗,“河燈節”便這樣世代相傳地保持至今。
俄羅斯有一百多個民族,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傳統、風俗和禮儀;這不但給那裏的人民生活增添了歡樂和情趣,而且像一幅五彩繽紛的風情畫展現在人們麵前。
在俄羅斯有用麵包和鹽迎賓的習慣,以此象征尊敬、友好、親切。平時在各種喜慶活動中,常常可以見到姑娘們用盤子給客人端上麵包和鹽。客人接過麵包後先吻一下,然後掰一小塊,撒上一點鹽品嚐一下,以示感謝主人的盛情。據傳,鹽在過去是無價之寶。匈奴首領阿提拉(公元5世紀)為了沉重打擊敵人,破壞了鹽場。在9世紀~11世紀的俄羅斯公國隻有貴賓席上才有鹽。如果宴上沒有鹽碟,那麼客人就是受到冷遇。如果說:我同他吃了一普特鹽。這就意味著是好朋友。如果打破了鹽碟就意味著吵架,主人會感到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