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港口,斜坐著一尊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美人魚”銅像。在海水的中間,一位披著長發的赤身少女跪坐在一塊黑色的石頭上,她下垂的雙眼凝望著粼粼碧波,她柔美的體態,恰如一位15歲的少女。惟有她雙腿的下端是一條魚尾,輕覆在卵石壘成的底座上。這是根據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塑造成的。
被尊為童話大師的安徒生塑造了許多可愛的、永生的童話角色,如“醜小鴨”、“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這眾多的角色中,“美人魚”以她充滿愛慕和沉默的凝視,成為哥本哈根市乃至丹麥的一種標誌和象征。“美人魚”救起了溺海的王子沒有人知道,她為王子割舍了自己美麗的嗓音而無法傾吐心曲。“美人魚”為她無望的愛情,永別了海底宮殿和親人而化為泡沫。“美人魚”承受著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卻流不出一滴眼淚——因為人魚沒有眼淚。直到“美人魚”被蒸發而從泡沫中升空的一瞬間,才第一次感到要流淚……安徒生就這樣塑造純真的美人魚,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
銅像丹麥人民是驕傲的,因為他們有美人魚。各國的旅遊者也以一睹美人魚為快,來到哥本哈根,和美人魚合影留念,才算是“不虛此行”。美人魚是丹麥的藝術瑰寶。丹麥人對美人魚的喜愛,如同中國人之於龍,英國人之於獅,美國人之於鷹一樣,是一種傳統的愛好。美人魚的形象點綴著丹麥人的生活,頭巾、手帕、盤碟等許多日用品上,無不描繪著美人魚。
波蘭的首都也有一尊美人魚銅雕像,位於市中心附近的維斯瓦河西岸。整個雕像高達4米,她上身是裸體的妙齡女郎,下半身大腳外沿覆蓋著魚鱗,腿的終端合成一個向上翹起的魚尾,姿態像一尾剛從河裏躍出水麵的魚。她右手握劍,高高舉過頭頂;左手執盾,緊緊護在胸旁,目送著波蘭最大的河流維斯瓦河水靜靜地向北流去。美人魚麵目清秀、端莊,略帶威嚴。清秀,使人想到波蘭山河的秀麗;端莊,象征著波蘭人民的民族尊嚴;威嚴,體現了波蘭人民在侵略者麵前堅強不屈的性格。波蘭人親昵地稱她為“塞琳娜”姑娘。
據波蘭民間傳說,很久以前,波蘭有一位國王,名叫齊格蒙特·華紮。他在全國到處巡遊,為王國尋找建立新的都城的地方。國王來到維斯瓦河畔一座秀麗的小漁村,一條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從河裏躍出來,為他唱了一支優美動人的歌。國王立刻愛上了這個地方,決定在這裏建都,並把王宮遷到這裏。國王問正在岸邊嬉戲的兩個漁家孩子:“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孩子回答:“沒有名字,”於是國王就問兩個孩子叫什麼名字,哥哥說,叫華斯,妹妹說,叫沙娃。國王決定把他倆的名字連在一起作為這個地方的名稱,這就是華沙。美人魚也成了華沙的象征,被認為是華沙的守護神。
波蘭人,特別是華沙人,對塞琳娜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美人魚雕像基座上,常年不斷地放著人們發自內心地獻給她的一束束鮮花。每逢節日,這裏的鮮花更多,三八婦女節時,人們甚至會給她放上一些婦女化妝用品。
在華沙,到處可以見到用美人魚裝飾的圖案。矗立在市界上的巨大的燈光界標界標上的圖案就是華沙城徽——美人魚。華沙許多百貨商店的招牌都是“塞琳娜”,售貨窗口上方畫著醒目的美人魚圖案。華沙各政府機關會議廳都掛著美人魚城徽。電視台每晚有一個“華沙電視信使”專欄節目,其標誌是用這個節目名稱縮寫字母構成美人魚圖案。在波蘭其他一些城市乃至偏僻山村,也可以見到美人魚裝飾和圖案,各地旅遊紀念品商店也大量陳列著式樣各異、大小不一的美人魚銅像和仿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