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是來自冰雪世界的人。他們膚色褐黃,頭發粗黑,顴骨突出,鼻梁平直,屬蒙古人種。
愛斯基摩人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意即“吃生肉的人”。這是最早居住在加拿大東部拉多半島上的印第安人,對尚未完全開發的愛斯基摩人的鄙夷的稱呼。愛斯基摩人則願意自稱“因紐特”,意思是“真正的人”。目前,世界上約有10多萬愛斯基摩人,他們分布在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加拿大、蘇聯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在加拿大約有2.5萬愛斯基摩人,大多數居住在北方高寒地區和北極圈內星羅棋布的島嶼上,因此,加拿大人喜歡將這一民族稱為“來自冰雪世界的人”。
據考證,愛斯基摩人的祖先約在四五千年前自亞洲,經白令海峽,遷移到北美大陸。他們以海上漁獵為主,陸上狩獵為輔。世世代代以肉為食,毛皮為衣,油脂為燃料,獸骨為利器。
在首都渥太華的文化博物館裏,在宏大的正廳裏陳列著印第安人的圖騰柱和愛斯基摩人的獸皮船。這兩樣東西是土著人點燃美洲文明之光的象征。這種愛斯基摩人的小舟叫“凱亞克”,兩頭尖,中間鼓,近似菱形,用鯨骨做構架,外麵蒙上海豹皮。惟有小舟中間開個“洞”,駕舟者可以從“洞”口坐進去,齊腰用繩係緊口子,上半身露在外麵,劃動木槳。這種小舟隻要係緊“洞口”,就成了密封的皮囊船,因此,即使小舟被巨浪和急流吞沒,也能重新浮上水麵,駕舟者的性命可以保住。
愛斯基摩人使用的魚叉、標槍和弓箭也很有特色,富有創造性。有一種魚叉,一旦刺中海中獸物(如海豹、海象、鯨魚類等)時,叉頭和叉柄自動脫離,兩者之間有一根長繩相連。獵人可以從飄浮在水麵上的叉柄,順著長繩,捕到被刺中的水中獸物。這種魚叉的特點是:它不會被逃之夭夭的獸物帶走,相反可以順著長繩,跟蹤追擊。
自本世紀中期以來,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以漁獵為生的半原始生活狀態,受到來自南部的工業文明的巨大衝擊。槍支、火藥代替了魚叉弓箭,汽艇代替了獸皮船,履帶式摩托車代替了狗拉雪橇,電燈代替了獸脂油燈……
現在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已不同往日了,村裏的居民住房已不是用骨架或木架支撐,外麵蒙上獸皮的帳篷,也不是土石壘砌的半地窖式的“雪屋”,而是木房。木房大多為平房,呈方形或長方形,窗戶不大,構造簡單,外表塗著天藍、橙紅、墨綠色油漆,在陽光和白雪映襯下像彩色積木,很美觀。為了防止大雪封門,房子的地基一般比較高,走上門廊要蹬四五個台階,台階上還鋪有獸皮或地毯,防止滑倒。每幢房子的後麵都有一個大儲油罐,罐內裝有供室內燒火取暖用的燃料。房子外表看上去較單薄,但牆板中有保溫夾層。這些房屋是用預製構件造的,材料都從內地運來。
如果不是掛在各家門楣的鹿角、獸顱等飾物提醒,很難相信這兒是一個土著人的村莊。這裏隨處可見停在門前的小汽車、運輸車、履帶摩托車(即雪地摩托車)。一些房頂上和院子裏還安有圓形碟盤接收天線,用以接收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
村子中心廣場的一座尖頂教堂頗為醒目,裏麵大約可以容納七八十人。這是一個基督教堂,神壇上放著的聖經是用愛斯基摩文寫的,壇前鋪著一整張很大的北極白熊皮,熊頭上的雙目熠熠有神,犬齒十分鋒利。這種將獸物同耶穌放在一起的布置,在世界各地的教堂裏是見不到的。
愛斯基摩人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但進入現代社會後,不少人轉而信奉基督教。現代文明給這個民族帶來了一些物質上的利益,但卻猛烈地衝擊著他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