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一樣的生活(2 / 2)

智利是拉美著名的“文明櫥窗”,多數人待人接物非常講究禮貌,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智利人在公共場合很少大聲喧嘩,惟恐影響他人。在寬敞明亮的超級市場,在華麗的百貨大樓,購物者很多,但整個商店幾乎鴉雀無聲。顧客在商品櫃前走來走去,認真挑選商品,售貨員有時走上前去悄聲說一句:“我能幫你什麼忙嗎?”顧客若需幫助,售貨員會熱情幫你介紹商品。有時售貨員筆直地站在一邊,靜靜地隨時等候顧客的招呼。顧客不必叫喊,隻需向售貨員打個手勢,售貨員便急忙走向顧客,柔聲細語地給顧客做參謀。在電影院也是如此,智利多數電影院是從早到晚連續反複放映同一部電影的。觀眾可隨時進影院,因此,在放映時經常有人走動。引座員用手電隨時把進入的觀眾引到座位上,但影院裏除銀幕上的聲音之外,絕無嘈雜聲,人們若要說話,也是悄聲耳語,生怕打攪別人。總之,不管你走進銀行營業廳,還是走進機關和企業的辦公室,都聽不到喧嘩。在公共場合裏,文明安靜已成為智利人的習慣。

在智利,一些機構的秘書總是彬彬有禮。而且越是高級官員的秘書,越是和氣,她們總是耐心地回答你所提出的問題。從未見過頭不抬,眼不睜,視而不理者,更未見過橫眉豎眼者。她們內外無別,對外國人如此,對本國人也一樣。

吵架的現象也偶爾有之,但是吵架吵得十分文明。舉個例子,一個中年男子攔住一個50多歲的婦女,指手畫腳,嚷個沒完。那婦女不理他,繼續往前走。但是那男子還是糾纏不休,婦女一句話也沒說,仍不理他,而是朝另一個方向走去,不一會,婦女叫來一位警察,把那男子帶走了。

智利人講究文明禮貌,除了與這個民族多年養成的習慣有關外,而主要原因是與智利的文化教育水平有關。智利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即大資本家和赤貧者較少,而多數是小康生活水平的中產階級,大多數人受過教育。智利全國人口為1200萬,15歲以上的人中有91%的人識字。全國有大學11所,在校大學生為12萬人,有8000多所小學,在校生200多萬,有中學和職業中學1000多所,在校生60多萬。智利是拉美教育事業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美國,許許多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小汽車。許多孩子從滿月起,就被捆在後座的小椅子上伴隨父母長途跋涉。在某郊區鬧出一件驚人的趣聞:兩個學齡前兒童開走了媽媽的汽車,警察發現後嚇出一身冷汗,但束手無策。最終還是坐在方向盤前的5歲的哥哥不慌不忙地將車靠在路邊,令人虛驚一場,卻也驚歎不已。可見這是因為孩子天天坐車,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全套駕駛動作。

聽美國人說,早期汽車的發展曾遭遇到種種莫名其妙的限製。美國各地普遍規定,汽車上路,必須派人跑到車前200米以外,通知前麵的馬車躲讓。有的地方則要求汽車司機上路前向天空發射一枚火箭,然後靜等10分鍾,等公路上所有馬車和騎馬的人疏散後才許開上公路。另有一些州禁止汽車在晚9點以後通行,可見那時的汽車行駛時一定是震耳欲聾的。

僅僅幾十年的時間,私人汽車在美國得到了高度普及。2.4億多人口,登記的轎車共1.3億輛,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有一輛。富裕的家庭除轎車外還另備有敞篷車和越野吉普車。全國已建成600萬千米的公路網,柏油路遍及各個角落。政府規定,建造商店、辦公樓和住宅之前,必須留出停車的地方,否則不予批準。在商店以支票付款時,售貨員往往要求你出示駕駛執照,因為駕駛執照就等於是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