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狂歡美洲(1 / 2)

“狂歡節”年複一年,盡管歡樂中滲透著愁苦,但巴西人依舊眷戀不舍。我想,如果沒有傳播媒介的渲染;如果沒有市街的燈紅酒綠;如果沒有少男少女挑逗的情趣;如果沒有逃避痛苦的現實而去尋求宣泄內心不平的態勢,巴西裏約熱內盧的“狂歡節”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也就吸引不了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個巴西奇妙的海濱城市,一睹節日的狂熱風姿。

巴西“狂歡節”名揚世界,而巴西的“狂歡節”又以裏約熱內盧狂歡節為巴西之冠。

在“狂歡節”期間,商店和樓房張燈結彩,刻意裝飾,五彩紛呈。人們紛紛從家裏擁上街頭巷口,一堆堆,一群群,載歌載舞。桑巴舞激烈的鼓點和歌聲,更增加了夜晚的狂熱。駝峰山上高達38米的耶穌塑像攤開雙手,俯視著山下子民們的歡樂。

三天一夜的“狂歡節”中,巴西人似乎忘卻了一切煩惱與愁苦,縱情享受80多個小時“黃金”似的日夜。

節期一大早,主要的街道陸續擠滿了觀賞裏約熱內盧“狂歡節”的人群。人們登上大道邊的看台,街道旁邊人頭攢動,幾乎居住在裏約熱內盧的人都出來歡度這個節日。

伴著鑼鼓聲和歡呼聲,由戴鬼臉麵具的國王主持“狂歡節”儀式。他宣布:“‘狂歡節’開始。”緊接著,桑巴舞的歌曲此起彼伏,裏約熱內盧被淹沒在一片沸騰的歌聲和鼓樂聲中。

由桑巴舞學校組織的遊行隊伍領頭行進,後邊跟著參加節目的男男女女。遊行隊伍由桑巴舞學校選出的皇後領頭,再後是公主。皇後站在華麗的彩車上,身穿白色長裙,袒胸露臂,手持花束,笑容可掬,頻頻向群眾飛吻致意,站在街道的觀眾狂呼鼓掌。

跟在皇後之後的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幼,身著奇裝怪服,各顯風姿,姍姍而行。有的戴著假麵具,扮作鬼怪,牛頭馬麵;有的化裝為神或古今名流,真是光怪陸離,不一而足。在遊行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夾雜在中間的少女們,她們個個妖冶迷人,頭戴桂冠,插以彩色羽毛,頭額圍以銀片的絲帶,足腕套著掛有鈴鐺的銀圈,一步一響。當步行到主要的看台時,她們便在歌曲的伴奏下,即刻跳起桑巴舞。她們一陣一陣地扭動腰肢、腹臀,風情萬種,觀眾的掌聲和口哨聲也隨之四起,鑼鼓聲也愈來愈狂烈。此刻,鼓聲、歌聲和呼叫聲融成一體,其勢驚天動地。

在遊行隊伍中也有踩高蹺的,也有塗著各種臉譜的,也有三五個邊唱邊跳的。但凡經過觀眾而前,他們便跳得更歡更狂。

長達近萬人的遊行隊伍,歌不停,舞不歇。在這個時候,觀眾忘卻了憂愁和痛若,似乎來到了“人間天堂”。

站在路旁的觀眾向遊行隊伍擲彩色紙屑、彩花、花巾,幾千個彩色氣球飄向藍天,把“狂歡節”又推向一個高潮。

美國首都華盛頓每年10月31日的“鬼節”,以其稀奇古怪、妖魔鬼怪的場麵,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鬼節”是“萬聖節”的前夕。它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歐洲西部土著民族凱爾特人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早在羅馬帝國西征以前,凱爾特人在英倫三島和法國等地長期生息繁衍,他們迷信在每年10月31日這一天,死人的靈魂就要從墳墓裏鑽出來,因此在這個晚上要製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親人的鬼魂前來享用,同時又在曠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溫暖的火焰招來善鬼,驅走惡鬼。他們自己也身披獸皮,頭戴麵具,打扮成鬼怪模樣,圍著火堆歌舞,盡情歡樂,直到深夜。這便是很早的“鬼節”了。

但是,今天美國的“鬼節”,和兩千年前凱爾特人的鬼節比較起來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經成了男女老少,特別是兒童和青年們盡情歡樂的狂歡之夜。在這一天,兒童們最開心,他們可以在家“合法”地撒嬌耍賴,淘氣搗亂,索取心愛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大人們隻得暫時容忍,不加責備。他們除了可以在家耍賴外,還“有權”到別家去胡鬧。晚飯後,他們成群結隊隨便到各家串門,主人們對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門外,還要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早已準備好的點心糖果之類拿出來,慷慨地招待他們。他們可以一邊吃,一邊拿,挑喜歡的往隨身攜帶的袋子裏塞。主人如果怠慢或招待不周,他們便有權搞惡作劇,鬧個天翻地覆。這一天,人們全部挖空心思,想方設法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爭奇鬥怪,把自己化裝起來,蜂擁前去參加晚上的化裝遊行和舞會,並且盡情狂歡,直至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