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當你站在海岸邊一眼望去,隻見那水平如鏡的海麵,在太陽光映照下閃爍著無數的星點,朵朵船帆如同盛開的梨花在水麵蕩漾,白色的海鷗在藍天翩翩飛舞。但是,你如能有機會從這寧靜的海麵潛遊到水下,在那裏你看到的將是一個喧鬧的世界,海洋魚類正在那裏舉行著美妙動聽的“音樂會”呢。音樂會上有“演奏”的,有“唱歌”的。發出的聲音也是多種多樣,時強時弱,忽高忽低,富有很強的節奏,有的魚兒發出的聲音還真有些音樂的旋律,真是有趣極了。
在音樂會上,首先上台亮相的是活蹦亂跳的海蝦。每當它們在海水中成群結隊地漫遊時,總是發出有節奏的“噓噓”聲,顯得十分悠閑自得。盡管如此,它們的“歌聲”有時也會出現變調,一旦它們發怒時,那柔和的“噓噓”聲突然消失了,代替的是像炸豬油或燃燒樹枝時發出的“口茲口茲”聲,聽起來使人感到膩耳。
趕來參加音樂會的鼓魚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吹鼓手。它發出的聲音像陣陣的打鼓聲“咚咚”響。那聲響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如果你不知道這是鼓魚的“表演”,還真以為是誰在海上擊鼓呢。這種魚有時還能發出像銅鈴聲的清脆聲音,或像母雞下蛋後“咕咕”的急促叫聲。
緊接著上台演唱的是我國著名的黃魚。黃魚包括大黃魚和小黃魚,個兒一大一小,它們“兄弟”倆都是喜歡成群結隊洄遊的魚類。當它們在洄遊時,大黃魚常常發出“咕咕”、“沙沙”的響亮叫聲;小黃魚發出的聲音則很特別,有時像貓叫,有時像在吹哨聲,發出的聲音很大,人站在甲板上也能聽得很清楚。
善於演唱南腔北調的魴魚也自告奮勇上台獻演。它的聲音非常有趣,有時像一位患病老人在病床上發出的呻吟聲,有時像飼養場裏的老母豬發出的吭吭聲,有時又能像壯漢睡熟時發出的打鼾聲。
最後,是魚類自由“演奏”表演,登台演出的,都是自己最拿手的曲調:箱魨發出的像狗吠聲;魚發出的像豬叫聲;賽音魚發出的聲音竟能與女高音相媲美;沙丁魚發出的聲音像“嘩啦嘩啦”的流水聲。這些曲調此起彼落,互相呼應,有機地交織在一起,顯得自然和諧。
魚類既沒有肺,也沒有氣管,更沒有咽喉,它們的聲音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呢?魚類發聲主要是通過堅硬的器官相互摩擦或由器官噴出空氣而發出聲音的。如杜父魚發聲是由一部分鰓蓋相互摩擦產生的;魴魚則是用舌頜骨發出響聲的;泥鰍是由於腸內的空氣泡突然從肛門放出而產生聲音的;魚魚、翻車魨是用上下咽喉的摩擦發出粗糙聲的;豬魚、刺魚、刺尾魚是利用背鰭、臀鰭、腹鰭與它們鰭前麵的硬棘摩擦而發出聲音的;有一種鱗魨是由支持胸鰭的幾根骨頭相互摩擦而發出聲音的。
魚類的發聲就是它們的“語言”,它們用發出的叫聲進行相互的聯係:有的是在尋找自己夥伴時的叫喊聲,有的是在呼喚自己的妻子兒女時的呼叫聲,有的是在求偶時發出的歡叫聲,有的是悲哀或受到驚嚇時發出的呼救聲,有的是遇到敵害時發出的警報聲。
魚類發聲為漁民捕撈魚產品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信息。漁民們可以根據魚類發出的聲音來判斷魚的種類、魚群的大小和它們分布的層次,從而決定下網的地點和時間。水產科學家已能利用不同魚類發聲的特點,研究製造出一種音響集魚器。例如,將某些魚類尋找同伴或求偶的“歌聲”錄製下來,然後再放到海水中播放,將魚兒引誘集中起來,以便提高捕獲量。軍事上,通過研究魚類發出的聲音,區分生物與機械聲音,對於海上作戰、捕捉敵方艦艇也具有重要意義的。
聰明的海豚
看過海豚表演的小朋友都知道,海豚在馴獸員的指揮下,一會兒頂球,一會兒鑽圈,動作靈活極了。人們不禁讚歎:海豚真可愛!海豚真聰明!那麼,海豚到底有多聰明呢?
科學家首先從解剖學的角度入手,看看海豚的腦細胞發育程度,這是智力和思維的基礎。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小川博士開始了海豚腦與人腦及其他動物腦的對比實驗,經解剖研究,證明了海豚的大腦十分發達,平均腦重約1700克,比人腦還重。但它單位體長的腦重,即相對腦重量卻比人的低,但比猴子和黑猩猩的高。海豚每米體長腦重為0.55千克,而黑猩猩才0.21千克。這就是說,海豚有比黑猩猩和猴子等靈長類動物更多的腦子來控製每1米長的身體。腦重與體重的比為:人類是2.1%,海豚是1.17%,黑猩猩是0.7%。而且海豚的大腦皮層非常發達,上麵布滿了溝回,遠遠高於獼猴,僅次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