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種智能機,還要給大腦與計算機建立起一座橋梁,使它們的信息能互相交流。也就是說,讓計算機及時了解大腦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才能主動地提供各種資料,幫助大腦記憶、推理、計算,使大腦的潛在智力得到開發。
科學家正在研究腦電圖抬取器和腦磁圖拾取器,計算機通過腦電波的波型變化和相應的磁場變化,可以掌握大腦活動的腦信息。美國科學家已研製出一種腦磁測量儀,並得到人腦活動的磁圖。根據大腦各部分的磁信號,編製成特定的程序,傳輸給計算機,讓計算機懂得這些信號。另一位科學家還發明了一種極細微的“神經電話”,通過微電極、計算機的信號就能直接傳給大腦,解決大腦所需的技術性問題,以便集中力量進行創造性思維,解決最有價值的問題。
也許將來有一天,你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隻要戴上腦磁圖拾取器,接通“神經電話”,大腦中就會湧現種種發明創造的畫稿,智能機會替大腦記憶、思考、運算、回憶、比較和選擇,使人類的創造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比電腦更“聰明”的光腦
光腦是由光導纖維與各種光學元件製成的計算機。它不像普通電腦靠電子在線路中的流動來處理信息,而是靠一小束低功率激光進入由反射鏡和透鏡組成的光回路來進行“思維”的,但同樣具有存儲、運算和控製等功能。
計算機的“本領”大小,主要決定於兩個因素:一是計算機部件的運行速度;二是它們的排列緊密程度。從這兩方麵看,光比電優越得多。光子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東西,每秒達30萬公裏,並且光束可以相互穿越而不產生影響。電子就不行,它在半導體內的運動速度約每秒60—500公裏,最高也達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另外,超大型集成電路中,一些片狀器件的線腳已達300多隻,排列密度受到限製,而光束的這種互不幹擾特性,使得科學家能夠在極小的空間內開辟很多的信息通道。例如,貝爾實驗室的光學轉換器就可做得那麼小,以致在不到2毫米直徑的器件中,可裝入2000多個通道。
從理論上講,光腦的運算速度可提高到1萬億次,比現代的電腦還要快上千倍;其次,光學器件還有信息量大的優點,一束光可以同時傳送數以千計的通道的信息。然而,光腦的製造在理論上和技術上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作為第一步,科學家利用光計算機驅動能量小的特點,把電子轉換器同光結合起來,製造一種光與電“雜交”的計算機,然後再改變光腦的“配角”作用,使它成為信息技術革命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