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19世紀以前的槍(1 / 1)

1.中國古代的槍矛

槍矛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使用者的性別、年齡不同,槍杆的粗細也不同。槍纓的長度一般超過20厘米。槍術的基本動作是攔、拿、紮。

2.歐洲騎士槍

西方文化發展出的槍矛(Lance)被稱為騎士槍,主要在中世紀至近代被歐洲騎兵采用。西方對槍矛概念的理解與東方人對槍矛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騎士槍的造型看起來像西洋劍的加大版,繼承了西洋劍的特征。它一般無鋒,呈四至五米長的圓錐型,也有方形帶邊鋒的改進的版本,上尖下粗,底端有一個護托,內部為槍柄。

3.火槍

槍是士兵手中最基本的戰鬥武器,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任何戰爭都離不開它。沿著槍產生、演化的足跡,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幕幕悲壯的人類戰爭發展曆史。

步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從第一支火門槍誕生到現在,步槍已經演變了九大種類,分別是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連珠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手槍是與長槍同時產生和並行發展的,先後經曆了火門手槍、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槍、打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自動手槍等幾個發展階段。

南宋時候,火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相應地,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南宋的軍事家們不斷改進武器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初,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器——火槍,它是用長竹杆做的,竹管裏裝滿火藥。打仗的時候,兩個人拿著它,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火槍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藥裝在竹管裏做成火槍,是火藥應用史上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藥,不容易準確地打中目標。使用管形火器後,人們可以比較準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縱火藥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它被人們不斷地改進。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槍的基礎上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裏放有火藥和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藥點著以後,開始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發出像炮一樣的聲音。這種“子窠”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

火槍的作用隻是燒人,突火槍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它能發出子窠打人。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雖然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開始慢慢地發展起來的。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金屬管形火器開始傳入歐洲,使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在火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火繩槍。這種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藥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杆,把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就可以用手點燃火藥進行發射。16世紀20年代在西班牙出現的“穆什克特”火槍是比較有名的火繩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約250米。裝填彈丸的方法是用木製的或鐵製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火繩槍有多個缺點,就是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從槍口裝填彈藥的火槍手速度慢,並且容易暴露目標。

後來,火繩槍被中國明朝仿製,稱為鳥銃,清朝叫鳥槍。

16世紀以後,燧發槍逐漸取代了火繩槍。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這克服了氣候的影響,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燧石槍是一種槍口裝彈的滑膛燧發式武器,最初的燧石槍是輪式燧石槍,用轉輪同壓在它上麵的燧石摩擦發火。以後又出現了撞擊式燧石槍,利用燧石與鐵砧撞擊迸發火星點燃火藥。與過去的火繩槍相比,燧發槍射速快,口徑小,重量輕,後坐力小,主要有步兵燧發槍和龍騎兵燧發槍兩種樣式。燧石槍在軍隊中使用了約300年。

同時,身處戰爭中的人們也發現了火繩手槍的許多缺點,為此,人們研製了一種轉輪發火手槍。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被史書稱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曆史。

手槍經過了約500年的漫長發展、演變的過程,逐漸具備了現代手槍的結構和原理。現代手槍誕生的標誌是美國人塞繆爾·柯爾特於1835年發明的左輪手槍(轉輪手槍)和奧地利人約瑟夫·勞曼於1892年發明的自動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