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在今天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好像是不曾有過的。可是,在幾千年前的人們,一提到這種“死亡之花”,沒有不“談花色變”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天花曾經威脅過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帝國。公元864年,在來自塞納河流域、入侵法國巴黎的諾曼人中間,突然流行了天花,使首領驚慌失措,他下令殺掉了所有天花患者和看護病人的人。而在18世紀,歐洲蔓延天花時,死亡人數竟達15億以上。還有比死亡更難受的,那就是美麗的姑娘一旦染上了天花,就會滿臉麻子,奇醜無比!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難受的嗎?與其麻臉耀人,還不如痛快幹脆地死去!
幾個世紀以來,可恨的天花在人間可謂猖狂到了極點,那麼,人們在這個“死亡的幫凶”麵前就是毫無氣力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傳說我國宋朝的時候已經發明了種痘的方法,讓人患一次較輕的天花,就可以一輩子免疫。到了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醫書上就載有用痘苗防天花的“吹花法”。那是從天花病人身上,取下痘痂來,晾幹之後,研成細末作為痘苗,用棉花蘸著塞進鼻孔裏或用麥稈吹到鼻孔裏,使人得一次輕微的天花,以後就可免去天花的災害。17世紀,“吹花”預防術傳到了日本、朝鮮,俄國還派醫生來學習。一位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讓他的子女種子痘,果然沒有傳染。我國的種痘法成了神妙的醫術。傳遍了歐洲。
可是,從病人身上取下的痘痂有毒性,不很安全,掌握毒性強弱很不容易,這種“以毒攻毒”的效果不很穩定。
這樣,麵對“窮凶極惡”的天花,人們得另辟蹊徑。
在向“死亡之花”開戰的勇士中,當首推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他才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自從他發明了牛痘接種法,人類才真正地壓住了天花的威風。
1749年5月17日,琴納出生於英國的格洛斯特,父親是一個牧師。琴納從小立誌學醫,於是在他13歲時,就被送到留德洛夫醫師那裏當學生。他20歲時開始學醫,他也像許多科學的先驅者一樣博學多才。他研究地理、諳達詩文、嫻於樂器、喜愛雀鳥,還會製作氣球。當詹姆斯·柯克船長做第二次南海勘探航行時,曾邀請琴納作為一名正式的博物學家參加這次航海旅行。但是,對全世界來說幸運的是,琴納謝絕了這一具有魅力的工作,而留在英國,並開辦了一家醫院。
防治天花是當時醫學界一個重要課題。那時天花是人類疾病中最可怕的一種。這種病在一定時期內流行,當時人們還非常缺乏衛生知識。因此天花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簡直像野火一樣的傳播。天花患者的死亡率達10%,而幸運者也大都變成了麻子。天花所引起的膿皰留下了一個個帶皺折的凹痕,病情嚴重者,這種痘瘡會遍布全身。例如,喬治·華盛頓在1751年患天花,他雖然沒有因此喪生,卻從此變成了麻子。177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死於天花。事實上,在那時沒有麻子的臉是少見的。女人如果沒有麻子,僅僅這一點,比起那些不幸的人們來,就被認為是美麗的了。
可是奇怪的是,隻要得過一次天花,皮膚上留下疤痕的人再也不會得第二次天花。而且,患天花的盡是地主、神甫和農民,那些從事擠牛奶的姑娘卻一次也沒有發生過。
1718年,英國人傳聞著一件被認為近野蠻的事情。英國貴族梅麗·惠特利·蒙塔克夫人從土耳其旅行回來後說,土耳其人把症狀輕的天花患者的皰疹液故意接種到自己身上,接種後會患輕度天花,但卻因此而獲得了免疫力。梅麗夫人相信這種說法,並給自己的孩子施行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