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石灰的發明(1 / 1)

在現代眾多的建築群落中,石灰和磚堪稱兩大建材“支柱”一磚一磚壘砌起來的巋然屹立的高樓大廈,不正是無數塊磚們“精誠團結”,共同撐托起來的“人類傑作”嗎?比如說石灰吧,顧名思義,就是把石頭(可不是所有的硬家夥)燒成灰。“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可道盡石灰品性中的一麵——潔白無暇。正因為此,石灰和別的材料合手共創,使得人們的房間“四壁生輝”。不過,石灰更大的功勞還在於“參與精神”,它參加了水泥、砂子等材料的“大合唱”,共同構成了建築的“血液”。就像燕子壘巢時塗抹的唾液一樣,把磚、石等粘結在一塊兒。除此之外,在製糖工業、紡織工業和農業用肥等領域,石灰還會“露一手”呢!

看來,得好好“研究研究”這些家夥了。

遠古時候,人們在地上挖個坑或找個山洞住進去,這就是他們的房子了。後來,人們學會了蓋房子。在樹木茂盛的地方,人們用木材“構木為巢”,延續下來成了木式建築。而在大多數木材不豐的地區,人們則向腳下的土地“取貨”。他們用泥塊或石頭作牆,用稀泥作粘合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人們製出了磚。有趣的是,最早製出的磚是用太陽作“燃料”,即曬成的。1萬多年前,埃及和巴比倫的人們把稻草摻進粘土中,太陽一曬,幹硬結成了磚。由於埃及和巴比倫臨近河川,取土容易,用太陽曬很簡單。公元前4000年時,人們製出了火燒的磚,並在巴比倫城裏建成了磚結構的巨大神殿和宮殿。由於埃及石頭多,磚造的建築物的外壁仍用石頭砌造。

在粘合方麵,長期以來的用泥用粘合劑總不是個法子,況且隨著建造房屋的擴大,人們需要牢固穩定的建築材料。石灰代替了泥土,是一大進步。石灰最早是由羅馬人製造出來的。羅馬人首先使用石灰做磚的粘合劑。普通的石灰叫做生石灰,加水則變成粘粘的熟石灰,摻進砂子則是灰漿。灰漿在空氣中吸進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鈣而逐漸凝固。所以,可以利用灰漿作為磚的粘合劑。然而,羅馬人又進一步用石灰、石膏和火山灰混合焙燒而發明了更優質的粘合劑。這與今天所使用的水泥在性質上極其相似,羅馬人還把這種粘合劑當做鋼筋水泥那樣使用。在羅馬的建築中,多是采用石、磚分兩層砌牆,中間加進這種“水泥”,使其凝固的建築方法。這樣,石灰作為粘合劑中的一員,開始“嶄露頭角”,並在建築用料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建築房屋、宮殿、修橋鋪路都需要大量的磚和石灰。12世紀時,製磚技術傳遍了歐洲,在歐洲建成了許多磚結構的建築物。17世紀時,燒製方法又有了新的改進,盛產煤炭的英國用煤炭代替木炭燒磚。1619年,英國的伊薩林頓發明了自動製磚機,從而大大提高了製磚坯的效率。

在燒磚用窯方麵,人們不斷進行了改進。自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國家對用窯燒製磚瓦,並能成批燒製的連續式窯進行了種種研究,終於在1850年,由德國的建築家霍夫羅發明了名叫“輪窯”的連續式磚瓦窯。這種窯在中間有一個煙囪,四周有10多間小屋。原料裝進小屋後,從上邊的小洞添進煤粉,按順序把原料裝進每個小屋,再按順序把煤粉裝進每個小屋後開始點火,能將燒製、冷卻、運出等工作連續起來,並可以多次反複連續工作。這種窯的發明,促進了用磚的大批量生產。

實際上,製磚的一係列過程都是隨著人們的不同需要而不斷更新的。原數的選用,製窯的改進,機械的發明及應用,都是為著製造出不同用途的磚的。早期人們燒磚用料是選用優質的粘土,後來,在粘土中加進了不同比例和類型的化學原料,從而製出了不同性質的磚。如建築用的普通磚和大型磚的焙燒,以及工業用陶等所用的耐火磚、耐熔磚的焙燒,都有著不同的要求。這樣,按不同要求製造出來的不同類型的磚,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從而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用途廣泛的石灰也更富於“獻身精神”。前麵說過,石灰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我們知道,石灰石(如石灰岩、白堊、大理岩、介殼石灰岩、凝灰岩、鎂質石灰岩或白雲石等)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煆燒後就成了生石灰,生石灰遇水反應就會變成熟石灰。在其應用甚廣的建築工程中,石灰就被用作石灰漿、石灰乳、熟石灰粉以及磨細生石灰等多種用途。如石灰漿在抹灰砂漿、砌磚砂漿中,石灰乳在粉白粉當中,磨細生石灰在熱活性模板中,都“各有千秋,各得其所”。除此之外,在以生石灰為主要材料的製成品中,像石灰矽藻土水泥、石灰爐灰水泥、石灰燒粘土水泥、酸性火山岩石灰水泥、石灰礦渣水泥、石灰砂製品、粘土坯件、泡沫矽酸鹽、碳化石灰砂製品,這些產品裏麵都有石灰的一份兒功勞。

因此,在工業、農業、軍事以及國防等各個領域,到處都有著石灰和磚的“蛛絲馬跡”,它們樂於“奉獻”,安於“職守”,為人類構築了一種“立體”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