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主要的生活資料之一,人們常把它作為獲得甜蜜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物。糖與澱粉等同屬醣類,醣類與蛋白質、脂肪及無機鹽類同為人體保健的4種主要的營養品。糖除直接食用外,還可供食品與調味品工業、醫藥工業及若幹有機化學工業之用。正因為糖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人們很早就從甘蔗中提取糖了,隻是到了後來才擴展到甜菜、蘆粟、棕櫚、槭及玉米等植物中。
甘蔗的發現是有悠久曆史的。據說甘蔗的發現有3種看法:①源於印度。公元前327年亞曆山三世在印度見當地人嚼食一種狀如蘆葦的甜杆植物。②源於太平洋的伊裏安島一帶。20世紀30年代,英探險者在此島采集到熱帶野生種甘蔗。③源於中國。在《楚辭·招魂》中有“柘漿”一詞,“柘”即“蔗”。東漢張衡《七辨》中已有“沙糖”之稱。
就中國而言,甘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末年就被人們取飲蔗漿了。“柘漿析朝酲”,因蔗汁味甜可口,故初時僅供生嚼食用。所謂“古之食蔗者始為蔗漿”,取飲蔗漿實為食用甘蔗的一種最原始的方法。後來,人們在用口嚼蔗取汁的基礎上,創造了製糖術。公元398年我國的晉朝人們已經知道了製糖術。至唐宋時代糖業已很興盛。在唐朝以前,甘蔗取汁方法和設備,現在尚難考查。但唐朝以後,采用豎式二輥子的“木輥”和“石碾”,現仍流傳於偏僻地區。這有點兒像“磨豆腐”的情況,讓毛驢牽引著石碾繞著轉,碾出蔗汁來。隻是近代以來,人們才不斷地改進壓榨機。到了宋代,出現了一本係統敘述蔗糖製造的書,即宋代王灼所著的《糖霜譜》,計一卷共七篇:①說明糖霜緣起;②考查古來已有的糖霜;③種蔗的方法;④造糖的器具;⑤結霜的方法;⑥糖霜雜事;⑦辨別糖霜性味及製造方法。這本書可視為中國製糖術源傳的經典。至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的第六卷——“甘嗜”
篇,分列了蔗種、蔗品、造糖、造白糖等節目,並繪有軋蔗取漿及澄結糖霜瓦器的圖式。
由於中國很早就知道了種植甘蔗,所以早在754年由鑒真和尚將中國種甘蔗傳入日本。另由華僑傳入東南亞,後來傳入阿拉伯,又經地中海傳入西班牙。到了17世紀~18世紀,傳入世界上許多國家。另外,印度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2000年以前就掌握了將甘蔗汁加熱熬糖的方法。此後印度製糖技術發展很快。公元674年中國唐太宗遣使去印度學習先進的製糖方法,回來後在揚州首先推廣製糖技術。到了8世紀70年代,四川涪江流域加工生產出冰糖。中國引進了印度製糖技術後,又把砂糖傳到了日本。1751年,日本的平賀源內和中島屋嘉四郎合力製出了“三盆白”白砂糖。
從以上所述可知,中國和印度的甘蔗及製糖技術都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就中國而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封建地主階級不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致使製糖技術十分落後。隻是進入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製糖工業才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由甘蔗製造出糖,正像人們追求甜密的幸福一樣,其間要經過複雜的“奮鬥”曆程。總的說來,製糖程序包括運輸、取汁、澄清、蒸發、結晶、分蜜、幹燥和包裝等過程。
中國是種甘蔗的起源中心,在種植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中國的栽培法有種子繁殖法、蔗芽繁殖法和宿根繁殖法。前兩種是當年種當年收,宿根法是種植後可多年連續收獲。
中國福建省鬆溪縣鄭土當鄉有一片“百年蔗”,為清代雍正四年(1727年)所種,成為甘蔗王國的“老壽星”。就氣候而言,中國南方多處熱帶、亞熱帶,此類環境自不待言;就土壤來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土壤肥沃偏宜甘蔗”之論。到了宋元時代,甘蔗培植技術進一步提高,注意精耕細作、澆水施肥、加強田間管理。甘蔗成熟、收獲以後,就要經水道、火車、蒸汽車或空中纜道等運輸到製糖廠了。
甘蔗來到了糖廠,在壓榨前,要先經過切斷機、細裂機和壓碎機的“洗禮”。將甘蔗的組織破壞,使組織散解、細胞破裂,以便增強壓榨效果,此即壓榨前的準備操作。甘蔗壓碎後,就要進行壓榨。中國自古迄今,對蔗汁的提取,均采用壓榨法。中國自唐朝采用二輥子的“木輥”和“石碾”以來,壓榨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是豎式三輥子壓榨機,以其壓榨輥數來說,可分二輥子、三輥子及八輥子等多種。壓榨的作用就是如何使甘蔗通過切、扭、撕、壓及輔以滲浸等處理,改變甘蔗形態,破壞甘蔗組織,把甘蔗細胞中的糖分充分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