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珍妮機的發明(1 / 1)

17世紀~18世紀,英國棉紡織業技術基礎十分薄弱,設備簡陋不堪,效率極低。而這一時期英國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呈現出了對棉紡品需求不斷增長的勢頭。在這樣的“大氣候”

下,勢必要引起紡織技術的一係列變革,從而引發一場意義深遠的革命。珍妮機的誕生,就為即將到來的這場革命風暴撒下了火種。

1733年,英國工匠出身的工程師凱伊發明了一種飛梭,這種梭子織布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1倍多。當飛梭在織布業中推廣以後,就引起了嚴重的紗荒,因為當時的紡紗機仍然是隻有一個紗錠的手搖型原始紡車。一些工廠甚至因為缺少紡紗而停了工。棉紗價格猛漲,英國皇家學會和英國“技術和工業獎勵學會”為了改變這種紡織失調局麵,專門設立獎金鼓勵紡紗技術的改革。

最早進行紡紗機改革的是英國技師懷特。他是一個做粗、細木工手藝的工匠。他在機械方麵的學習是通過自學完成的。然而,在製作實際運轉機械時,他沒有錢。因此,他不得不請求工廠主路易斯·鮑爾給予幫助,製作自己發明的機械。1733年,他設計了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紡紗機模型。後來,他與另外一位英國技師保羅合作製造,並於1738年獲得了專利。但這種紡紗機所作的改革隻是紡車上的牽伸裝置,它有助於提高紡紗質量,而不能有效地提高紡紗效率。

看來,要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得在提高紡紗機的效率上下大功夫。

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機,就是能夠提高紡紗效率,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生產兒”

。哈格裏夫斯1745年出生。他是一個被譽為“萬能的人”,具有高超的技術。他從事過木匠、鐵匠、製作工具等多種工作,後來成了工人發明家。1761年,哈格裏夫斯作為一名工人在一家棉花工廠裏工作時,常為紡紗的不足而感到煩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改進紡車。

1764年的一天,他妻子正在紡紗,一不小心,他把妻子的紡車弄翻了,水平的紗車變成直立的了,可是紡車仍然在轉動,這意外的情況使他得到了啟發。因此,他想到可以把許多豎立的紗錠排列起來,仍然用一個輪子轉動,這樣一個人就可以頂幾個人紡紗了。哈格裏夫斯經過反複研究和多次實驗,在這一年終於自己設計並製造出一台新式的紡紗機。這台紡紗機是由4根木腿組成的,機下有轉軸,機上有滑軌,可以裝8個紡錘。他用妻子的名字稱這種紡紗機為“珍妮機”。

“珍妮紡紗機”有8個紡錘同時旋轉。自信的哈格裏夫斯把紡錘增加到18個、30個,直到80個、100個。使用這種紡紗機,一個工人可以完成以前幾十個人的工作量,大幅度地提高了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近百倍。因此,珍妮機很快就被各個工廠所采用。但是,哈格裏夫斯卻遭到了意外的攻擊。“如果這種機械製成,我們就得失業了”。紡織工人們憤怒地來到哈格裏夫斯家裏,連砸帶燒,怒氣衝衝地搗毀了紡紗機。他不得不搬到另外的城市裏去住,在那裏他開始製作紡紗機。1770年,他又重新製作了一台紡紗機,並取得了英國的專利。他生產出的機械很快就被企業家買去。但是,他們並不付給哈格裏夫斯使用專利費。因此,珍妮機的發明者哈格裏夫斯破產了,潦倒於貧困之中。1778年,在諾丁漢的一間小屋裏,年僅33歲的哈格裏夫斯一個人淒慘地死去。

盡管如此,哈格裏夫斯還是為人們所永遠紀念的。哈格裏夫斯是18世紀英國的一個普通工人,憑自己的辛勤努力,發明了影響甚遠的珍妮紡紗機,從而推動了英國的棉紡工業的迅速發展,因此在英國紡織工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對此評價很高,他指出,“這是從根本上改變英國工人狀況的第一個發明。”

紡織技術革命點燃了工業革命的火炬,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隨著珍妮紡車的推廣,英國人阿克賴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它作為世界上第一台“大機器”,需要很多人圍著它轉,於是世界上第一個工廠誕生了,其規模可達400多人,迎來了工藝化的新時代。由於紡紗上去了,織布又落後了,這又促使人們改進織布技術。這種不斷產生碟產上的不平衡,反過來又促進了技術的不斷提高,直到蒸汽機帶動織布機。珍妮機的發明,使紡織工業成為實現工業化的火車頭。除英國外,歐洲其它國家的工業化,也大體上都是從紡織工業起步發家的。同時,由於世界第一個工廠的出現,使工廠主和工人的狀況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導致了日後政治領域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階級更加尖銳的對立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