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木種類極多,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選出的十大名花中,牡丹為首選。牡丹在中國深為群眾所喜愛,是因它為中國特產。它花朵大,大的直徑達20~25厘米。色彩鮮豔,以紅為多,也有名貴品種如姚黃、魏紫,前者花色黃色,後者花色,紫色。由於稀見,更顯珍貴。由於牡丹的栽培曆史悠久,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幾乎家喻戶曉,但古代牡丹主要還是皇宮中的花木。花盛開時,給人普遍的印象是雍容華貴,富麗多姿,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
據史籍查證,中國牡丹原野生於西北部山區、至今在河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山地還能找到野生的牡丹。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記述野生牡丹在“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士人皆取以為薪”。可見那時野生牡丹遍地,砍了當柴燒不當回事。那麼什麼時候牡丹被請進人工花圃的呢?據《隋誌·素問篇》雲:“清明次五日牡丹華”。說明隋朝已栽了牡丹,大概更早在南北朝時牡丹已作為觀賞植物了。隻有到了唐代栽培牡丹才多起來,這無疑是人們逐漸認識了牡丹的富麗,冠蓋群芳,而競相種植起來的。凡對事物的認識總有個發展過程,牡丹也不例外。野生花卉就是這樣,一經人工栽培,多起變異,出現新品種,據《酉陽雜俎》記載:“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不管這一記載是否可靠,但總是反映了當時牡丹色彩之多樣化的。至於二窠能著花1200朵,筆者認為可能當時牡丹花每朵花尚不夠大,如培植營養豐富,就可能出乎意外開出極多的花,但要到1200朵,恐怕是作者有所誇張了。本來唐朝牡丹極盛,所謂“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足以表達。但到宋朝牡丹的繁茂中心到了河南洛陽,傳說唐朝武則天在冬天去花園賞雪,下令園中百花開放,所有的花木均遵命而開,獨牡丹不放,武帝大怒,便將長安的數千株牡丹貶發洛陽,洛陽的牡丹就繁盛了。這個傳說當然不可靠,但頗能說明洛陽牡丹是從長安傳來的。另外,洛陽種植牡丹能繁盛也與它的地理、土壤、氣候適宜有關。宋代歐陽修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語,決不是隨便寫的。洛陽的牡丹傳到今天仍然是全國一個突出的地方。
宋以後,四川天彭也發展了牡丹,而到明朝,亳州牡丹繁盛,同時山東的曹州牡丹也大發展,至清代亳州牡丹反而衰落了。曹州也就是今天的荷澤,當時栽培麵積數百畝,有如種黍粟,動以頃計。這簡直把牡丹當莊稼來種了。說明當時牡丹為人喜愛,銷路好,經濟效益恐怕起了重要作用。今天荷澤牡丹之盛足與洛陽相呼應。
中國的牡丹大約在公元8世紀前後傳入日本。至於歐洲和美洲(美國為例)傳入牡丹那更晚多了,分別約在17世紀和19世紀。中國的牡丹一經傳入外國,就被外國人稱為“中國花”。即有國花之意。實際牡丹曾是中國國花,據說明代遷都北京後,曾在當時的極樂寺大種牡丹,至清代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就在寺門上另立一匾,匾上說:“國花寺”,這是中國第一次出現“國花”這個詞彙,同時這位親王視牡丹為國花就不言而喻了。
牡丹在植物科學上屬於毛莨科芍藥屬(也可以是芍藥屬單位成芍藥科)。此屑除了牡丹和芍藥以外,還有許多種野生的,多是單瓣的。為一大花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