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把兵撤回,那就要時刻提防著穆春華殺個回馬槍,再反過來進攻華夏國,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違背了永昌王趙江河的號令,到時候他會以義軍違抗永昌王的命令為理由,追究李靜平的責任。雖說李靜平對趙江河的號令可以不聽,但那是以前,趙江河的隊伍實力還是遠遠勝過李靜平的義軍,所以,這也不能不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
這是會議第一個談論的焦點。
第二個是要不要把穆春華的妻子和兒子送到穆春華的身邊,有人說應該按照趙江河的意思,把於麗麗留在這裏,這樣穆春華顧忌著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就輕易不會對華夏國用兵。
對於這個意見,李媛就強烈地反對這種做法。
她的理由就是,這時候把於麗麗和孩子送給穆春華,他們一家還會感激咱們,而且,於麗麗畢竟還是華夏人,對咱們華夏國有很深的感情,多少也能夠影響穆春華。
如果把於麗麗和穆春華的兒子留在這裏,讓他們一家人骨肉分離,那也攔不住人家穆春華在漠北國另外再立一個皇後,到了那時候,不但現在的這些情分也沒有了,同時,隻會加深穆春華一家人對義軍的仇恨。還有,說不定這恐怕也正是藍蒼山那邊的意思,這樣做,正中了他們的下懷,這等於是把禍水主動地引向自身,無異於引火燒身。
最後,當大家都發表完各自的意見之後,李靜平才說話了:
“本香主也考慮了,如果我們不撤兵,短期內倒是對我們國家的安全會有一定的好處,對永昌王那裏也好交代;但是,時間長了,必然會造成我們和漠北之間的隔閡,加深我們雙方的矛盾,最後這個矛盾必然要爆發。真的到了那個時候,藍蒼山未必會幫助我們,那樣我們就會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腹背受敵,兩麵受到夾擊,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所以,本香主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把兵撤回了好一些,當然,這裏麵我們可以動動腦子,把事情做的巧妙一些,先找個理由,晚一些撤兵,等那裏的局勢穩定住了,不會發生什麼大的問題了,再撤回來。而且,到那個時候,說不定國內的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撤兵的時間不能太晚了。”
李靜平說到這裏,停頓了一會兒,他在地上繞了兩個圈,看了看在座的將領,臉上有些氣憤,他大聲地對下麵的將領說道:
“……再一個,就是穆春華的家人於麗麗和穆春華的孩子,本香主認為應該讓人家回去。李媛說的一點沒錯,這裏麵恐怕沒有那麼簡單,藍蒼山那裏難道就不懂得,你不把於麗麗送給穆春華,就能攔住人家再立一個皇後嗎?有了皇後,還怕將來沒有兒子嗎?這麼簡單的問題,誰想不到啊?但是,偏偏就是不讓咱們送,這說明了什麼?這明顯就是讓咱們去得罪穆春華一家人的。這就為將來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我們如果不送,穆春華的這個賬,最後是要算在咱們義軍頭上的。我們不能做這個傻事。”顯然,李靜平說到這裏,情緒顯得有些激動。
下麵的那些將領聽李靜平這麼一說,大多數都覺得他分析的很有道理。最後,也就都讚成李靜平的看法。
開完了會議,李靜平就讓李嬡把於麗麗母子兩人親自送到漠北國,至於李靜平自己,他說把手頭上的一些事辦妥了之後,就動身也去參加穆春華的登基大典。最後,再三告訴李嬡,要帶一些兵,務必要保證他們的安全。
當李嬡把李靜平同意讓於麗麗母子二人前往漠北,去參加穆春華登基大典的消息告訴於麗麗時,於麗麗抱住李嬡哭了……
“李小姐,你們一家對我的大恩,我永生不忘,其實,當咱們的軍隊到了漠北國那裏,我就有了一些欲感,就是你們不會輕易放我去漠北那裏,畢竟咱們和他們打過仗,哪能一下子消除隔閡,相互信任?所以,我真的沒敢往好了想,隻求我們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的,過咱們自己的小曰子就非常滿足了,哪裏還想著當什麼皇後?李小姐,我有個請求,如果你不嫌棄,我想認你為我的姐姐,不知我有沒有這個福份?"於麗麗兩眼真誠地看著李嬡,希望得到她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