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校園低碳新概念(1)(1 / 3)

一、低碳校園時代

我們通常把學校教學用地和生活用地的區域稱作校園。校園可以是封閉式的校園,在學校周圍用圍牆劃分出可供使用的範圍,包括教學活動區域、課外活動區域、相關人員的生活區域等。校園也可以是開放式的校園,不設圍牆,城市的道路貫穿於校園內,此時的教學和課餘活動範圍就稱為校園。

學校作為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普遍的組織形式。現代的學校培養人的性質並沒有發生變化,也不能發生變化。但是培養人的內涵卻變得更為豐富,需要順應個人個性的發展,彰顯學校的生命力與活力。

學校同其他社會組織不同,從根本上說,學校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通過對個體傳遞科學知識、學科理論、生活和生活經驗,促進個體身心發展,使個體社會化。

學校本身具有的促進功能不僅是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同時也是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這種促進功能就是一種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和作用,這種作用過程主要是根據現實社會對每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和個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不同的個性特征來進行的。因此通過學校的這種促進功能,可以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因此學校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功能,適時應變地對來自各個方麵的影響加以選擇,以便更好地發揮其組織、調控的作用。

學校在發展低碳時代中的作用有以下兩點:

1.傳播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

學校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的學習場所,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價值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場所。學生在學校中的時間約占每天時間的1/3,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而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開展正規的環境教育。此外,校園環境對學生還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通過校園環境、生活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轉變,學校向學生傳遞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這對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建設低碳學校,提高環境素養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學校是一個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它隨時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學校有必要對所在校園區域進行環境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學校的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學校進行環境管理活動為師生提供了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機會,通過實踐進行環境教育具有特定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了解校園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改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能夠不斷地提高環境素養。這種環境素養的提高,對於任何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必不可少的校園低碳常識

學校是傳播知識的聖地,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這種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的社會需要的人才,他們除了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也應該具有較高的環境素養。低碳理念可以運用到校園教學、校園改造等多個方麵。建設低碳校園,是對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好形式,它關乎每個學生一生的環境素養。這對於低碳城市、低碳社會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低碳校園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低碳校園是指在實現學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在學校全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低碳的管理理念,並持續不斷地改進,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一切資源,逐步提高師生環境素養的學校。

低碳校園也不僅僅是對學校區域的綠化,更主要的是將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中,應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真正落實環境保護行動。對於低碳校園的理解和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麵上。“低碳”的背後是整個生態的和諧。

低碳校園是一種比較新鮮的提法,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貫徹低碳理念的校園

低碳校園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低碳理念的普及。校園內擁有兩大主要區域:一是教學區域,主要是教師活動及學生學習的工作區域;二是生活區,主要是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區域。在上述區域內應建設運用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等方式供熱的低碳樓宇。除了設施之外,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也應是低碳、少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