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道路(1)(2 / 3)

(2)技術創新

推動技術創新的首要任務,需要解決好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問題,為此應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的激勵機製。技術創新中會創造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存在著產權問題。如果不承認創新者可以憑借無形資產獲取收益,那麼人們就不可能主動進行技術創新。

過去我國明文規定,—切發明創造歸國家所有,任何企業均可無賞采用。這實際上剝奪了創新者的資產權利。實踐證明這種產權製度不利於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是我國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技術創新過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技術創新不僅需要大量的人、財、物投入,而且還要冒失敗的風險,如果創新的技術沒有明確的產權,創新者付出的成本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就會挫傷技術創新者積極性。

事實上,僅僅給予創新者某種精神獎勵是不夠的,隻有允許創新者一定時期享有獨占權.通過製造和銷售新產品使創新者的投資得到補償,才可能刺激技術創新的持續開展。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無形資產歸屬已形成一套合理的產權製度,有效的辦法之—就是專利保護。

專利保護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發明專利。根據發明的性質、特征、法律賦予發明者對發明的使用擁有一定的壟斷權,發明者取得這種壟斷權的同時.必須履行將發明公之於眾的責任。另一類是次等專利,即相對於發明專利而言,是由國家提供給發明者的—種較弱的保護形式,通常又稱為“效用模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上述法律權力對個別國的技術發明者同樣適用。

①專利保護從法律上承認發剛創造的資產同性,並給予發明人一定期服的獨占權,從而保證發明人可以從社會收益巾得到應有份額。專利製度既是一種激勵創新的法規製度,為新技術、新發明成功地應用於產業和進入市場提供了法律保護;同時,也為新發明、新技術公開化和迅速擴散起到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已注意到專利保護的作用,也頒布了有關法規,但對於技術創新的法律保護以及社會所能享受到專利公布效應很小。技術本身的總體水平低下、技術創新和經濟生活脫節、民族文化水平所規定的法治精神狀態、法律保護的不完備等,使我國的專利保護極不完備。

在相當長時期內,不僅對本國發明沒有給以足夠重視,而且對別國的發明也未予以應有的尊重。這不僅是對知識產權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在於阻斷了技術創新的社會流程.特別是淡化了公布效應,對發明者的損害(包括國外專利發明者不尊重),最終受損的還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

完善專利製度要和我國產權製度改革相結合。目前急需做的是應鼓勵發明,其辦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之一是創新者用知識產權進行產業投資,即憑借知識產權占有企業—定的股份,按其貢獻大小或者創新頂期收益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創新者可享有股份額度。與此同時,積極改進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快國有企業股份製改造和規範化。

(3)中國產業技術創新機製的建立

產業技術創新機製主要包括動力機製、信息機製、決策機製和協調機製。

①產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製。這是指產業(企業)根據發展目標,不斷開發利用新技術的內在激勵動因。a.企業技術創新機製的形成。要使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並使企業技術創新與其經濟效益相連,企業的技術創新要建立在企業自身的關心上。企業追求技術創新以獲取更大利潤的內在動力是技術創新動力機製的基礎。b.在企業的推動下,產業為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也必須主動地推動技術創新,這就要求加強行業管理,統籌規劃,增強後勁。c.對技術創新進行利益推動,在價格、稅收、信貸和利益分配上,采取鼓勵政策。

②產業技術創新信息機製。指的是理順技術創新的渠道,促進科技成果、工業產出品、市場需求倍號之間的銜接,加快信息的傳遞和交換。a.加強科技成果信號的市場分析相預測,增強科技成果應用意識和能力;b.加快技術信息的轉換效率,走企業和科研單位有機結合的路子;c.政府為企業、科研機構的技術信息交流創造條件,提高技術信息的質量,保證信息的準確和傳導的順暢。

③產業技術創新決策機製。指各經濟主體(產業部門、企業和科研機構)決定開展技術創新的能力。具體包括:決策主體的確立、決策權的劃分;決策權的來源或基礎、決策權製衡、使用方式和決策組織等內容,其核心是決策組織。決策機製的中心問題,是誰在作出決策並通過什麼方式決策,這裏的關鍵是完善企業的決策機製。

④產業技術創新協調機製。這是指為了推行技術創新和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而對產業、企業、科研機構內部及相互之間經濟活動進行調整或調節。具體包括:a.政府組織的市場協調,即通過技術市場,製定產業和技術發展規劃,按競爭規律使技術的開發、應用風險及有償交換得以實現並提高效率;b.自發組織的市場協調,即通過市場,按自願原則,產業、企業和科研機構內部及相互之間實現技術的有序傳遞相交換,並按市場供求關係進行相應的自動調節。

產業技術創新的基本要求是,要以新技術創造與傳統技術革新、技術開發與技術傳播的有機結合為目標,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階段對產業技術的要求、產業特點和企業的具體情況,確定技術創新的重點和實施手段,不斷推進我國技術進步。

優化升級的一般規律

1、兩大部類增長規律

(1)兩部類增長規律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時,就生產資料部門與消費資料部門的比例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列寧在考慮了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後,明確得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結論。列寧指出:“資本發展的規律就是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也就是說,新形成的資本愈來愈多地轉費品的那個部門增長得快。”“這樣我們看到,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必須明確指出的是,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占優先地位,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的生產而孤立地、片麵地發展。因為,生產資料的生產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以更多的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去供應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以滿足這些部門的生產需要。生產生產資料的各個部門,總是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交換去和生產消費資料的各個部門發生聯係,生產資料生產的發展終究要依賴消費資料生產的發展。如果沒有消費資料生產的相應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擴大就遲早要遇到困難。

(2)兩部類增長規律的應用

既要承認這一規律的存在及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作用,又不能片麵理解,誇大其作用,否則是要吃虧的。改革開放前,我們對這一規律的理解是片麵的、誇大的,改革開放後,我們在下斷地糾正這種錯誤.調整國民經濟結構。但是,近些年來,實際經濟運行的情況表明,這一規律又有被淡忘的跡象,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2、勞動力轉移規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該定理是西方經濟學關於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一種學說,由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創立。克拉克在威廉·配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勞動力在三大產業間分布結構的演變及其趨勢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並得出了一些帶有普通性的經驗總結。他本人認為這隻不過是印證了配弟的觀點,但後來統稱為配弟——克拉克定理。

該定理的前提條件是:①該定理依據的是若幹個國家按時間序列發生的變化。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國家的入均國民收入一般是要變化的,故皮把不斷提高的人均國民收入與時間序列相對應。②該定理以勞動力作為考察經濟發展的指標。研究產業結構雖然還可以使用其它指標,但相對說來勞動力是最方便的一個指標。借助這一指標,克拉克本人、庫茨涅茲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在後來的產業結構研究中還發現了一些其它新規律。③該定理使用的產業分類法是三次產業法,即將全部經濟活動隻分成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棚第三次產業。

克拉克根據搜集和整理分析若幹國家和若幹年份勞動力在三大產業之間移動的統計資料得出了如下結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又向第三次產業轉移。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變動趨勢為:第一次產業的勞動力將逐漸減少;第二、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將逐漸增加。克拉克認為,勞動力在三大產業間分布結構的這種變化是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出現收入的相對差異造成的。人總是想向收入高的產業移動,就象水要往下流一樣都是很自然的事。

配第——克拉立定理隻是說明了三大產業之間勞動力相對比重的變化規律,但並未說明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在三大產業間的演變趨勢。

(2)庫茨涅茲對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進一步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在克拉克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收集與整理了二十多個國家的統計資料。在研究中,他把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稱為“農業部門”(A部門)、“工業部門”(I部門)和“服務部門“(S部門)。每個部門包括的具體產業為:A部門有農業、林業、漁業;I部門有礦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煤氣、供水、交通運輸、郵電通訊:S部門有商業、銀行、保險、不動產、國防、政府及其它服務業。依據三大產業的這種劃分,通過對這二十多個國家資料的時間係列分析,庫茨涅茲不僅對三大產業勞動力演變的規律作了近一步印證,而且發現了一些其它新規律,概括起來,有如下三條:

第一,農業部門創造的國民收入占全部國民收入的比重(圍民收入的相對比重)與農業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一樣,均處於不斷地下降之中;

第二,工業部門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總體趨勢是上升的,但工業部門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務部門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所有國家都是上升的。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在有些國家中出現了不與勞動力相對比重同步上升的現象,綜合起來,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

以上結論是按時間的推移所作的時間係列分析得出的,這類分析也可以用橫截麵分析的方法進行,即在同一時點上,對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不同的國家,由低到高排列起來進行比較。

弄清了勞動力和國民收入在產業間分布結構的演變趨勢,就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研究這種演變趨勢,也就是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丁。正如前麵介紹的那樣,在克拉克看來,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是各產業部門在經濟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相對收入的差異;而這種產業間相對國民收入.恰恰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之比。相對國民收入也可以稱作“比較勞動生產率”。

①第一次產業的相對國民收入(比較勞動生產率)在大多數國家都低於1,而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的相對國民收入則大於l。並且從時間分析來看,農業相對國民收入下降的趨勢說明,在勞動力相對比重和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下降的情況下,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下降的程度思過了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的程度。因此,在大多數國家,農業勞動力減少的趨勢仍沒有停止。

②第二次產業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上升是普遍現象。但勞動力相對比重的變化.由於不同的國度工業化的水平不同而有差異,綜合起來看是微增或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說明,工業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後,第二次產業不可能大量吸收勞動力。但是,第二次產業相對國民收入上升這一點卻說明,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上,在國民收入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上,第二次產業有較大的貢獻。

③第三次產業的相對國民收入(比較勞動生產率),從時間係列分析來看,一般表現為下降趨勢,但勞動力的相對比重是上升的。這說明,第二次產業具有很強的吸收勞動力的特性,所以第三次產業也往往被人們稱為勞動力的大蓄水池。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產業一般地說是三次產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無論從勞動力的相對比至,還是從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上看都占一半以上。

(3)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應用

第一,根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通過一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比較和不同國家的橫截麵比較,可以判定一個國家產業結構所處的階段及待點,為製定產業政策提供依據。

第二,利用這一定理對未來就業需求進行預測,以便製定相應的勞動就業政策。

3、工業結構演變規律

(1)工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自從機器大工業誕生以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愈來愈重要,以至於今天在許多國家裏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經濟要發展,窮國要變成富國,都必須走工業化的道路。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如何,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從西方發達國家所經曆的工業化過程看,整個工業化進程大體上是按下列三個階段的順序來進行的:

由以輕工業為中心向以重工業為中心的轉移階段。

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重工業化”過程。通常,用“重工業化率”來反映重工業化的水平。所謂重工業化率,指的是重工業實現的國民收入占整個工業所實現的國民收入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

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過程看.大多數國家都是從輕工業開始的。如18世紀60年代發生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就是在英國的紡織業中開始的。由於重工業是為其它產業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是國民經濟的總裝備部,因此、生產力水平要提高,經濟要發展,重工業的地位就愈束愈重要,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也就隨之上升。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重工業化串已超過70%。

由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向以加工和組裝工業為中心的轉移階段。

在重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工業結構表現為以原材料為重點的結構關係。這時的工業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和粗加工產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重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原材科了業占的比重逐漸縮小.而加工、組裝工業占的比重逐步提高.以至於當重工業化進展到一定時期後,或者說當原材料工業發展到一定水下後,工業結構就會發生出原材料為中心的結構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中心的結構轉換。這個過程就是所渭的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高加工度化意味著工業產品結構和產品內部結構的複雜化、精度化,意味著工業分工協作的進一步深化。由此可見,重工業化的過程可分為以原材料工業為重演的階段和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點的階段。

以“技術集約化”為特征的階段。

隨著“高加工度化的”進一步發展,工業各產業會越來越多地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實行工業的半自動化和自動比,技術密集型的尖端技術產業也會不斷產生,即工業結構表現為技術集約化的趨勢,技術集約化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工業社會”向“超工業社會”過渡的階段。所謂超工業社會.是指工業化已到盡頭,人類社會將步入一個沒有汙染,沒有浪費.沒有通貨膨脹的理想社會。這是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和科學家於70年代提出的,雖屬空想性質,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因素。

(2)霍夫曼定理及其修正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的論著中對工業結構,尤其是工業結構的“重工業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他根據20餘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資料,通過對製造業中的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淨產值比例關係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結論。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淨產位之間的比例,被稱之為霍夫曼比例。

在霍夫曼看來,工業化第—階段,消費資料工業在製造業中占絕對地位,資本資料工業比較落後;在第二階段,資本資料工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就其在製造業中占的比重而言,還是不如消費資料工業大;在第三階段,消費資料工業與資本資料工業的生產規模大體相當;在第四階段,消費資料工業的規模已經被資本資料工業的規模所超過。

霍夫曼定理問世以來的幾十年中,一直保持著廣泛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霍夫曼定理就十分完美,有不少經濟學家曾對此提出過責難。例如,梅澤爾斯指出霍夫曼比例在實際運用上有兩個明顯缺陷:—是僅從工業內部比例關係分析工業化過程是不全麵的;二是霍夫曼比例忽略了各國工業的發展中行在的產業同生產了率的差異。庫茨涅茲認為.“在美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看不出存在什麼霍夫曼定理”,日本經濟學家鹽野穀欲一指出,霍夫曼的分類法是不科學的.霍夫曼比例中末包含既不是資本資料又不是消費資料的中間資料。霍夫曼以75%以上的用途作為劃分消費資料與資本資料工業的歸屬、但實際中有些行業很難確定,並且他又無意識地使用了輕、重工業的劃分方法,但輕、重工業的分類與消費資料、資本資料工業的劃分並不等同。

針對霍夫曼定理理論上的缺陷,不少經濟學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鹽野穀裕一采用的國民收入統計中的”商品流動法”。

商品流動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計算中使用的樹部分分類隻指消費資料與資本資料的產品分類,兩部門內不存在具體的行業z:是不用附加價值而用總產值作為統計指標。可得出如下結論:

①美國、瑞典等固在近一個世紀中,製造業中資本資料所占比重變化很小,大體上穩定;

②從輕、重工業之間的比例看,重工業比重上升和輕工業比重下降在各國都普遍存在;

③從日本霍夫曼比例的變化情況看,霍夫曼定理隻適用於工業化初期。

優化升級的思路

1、思路的依據

(1)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選擇

中國產業結構的戰略設想在《國務院關於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完整地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重點、具體措施等等都作了明確規定。目標綱要中,有三個部分即四、五、六,講的就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有關的問題,講得既全麵又具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設想在上述文件中說得夠清楚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點發展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基本改變了過去多年來優先發展重工業所形成的產業結構失調狀況,成績是顯著的。

目前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是一般加工產業生產能力過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的問題很突出;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和“大而全、小而全”、重複建設等問題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市場供求結構、生產結構和進出口結構三個方麵。

從市場供求結構看,農產品、能源、原樹料和交通運輸設施,大體處在供求平衡或供不應求的狀態;—般加工產業的生產能力過剩或利周率低則是普遍問題,產品供過於求,但與此同時,高水平的加工產品,主要指高級機電產品及其所需要的高級原材料則供不應求,其中有2/5的國內機電產品市場被外商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