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策略(1 / 3)

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策略

中國產業結構演進過程

(一)中國產業結構成長階段的劃分

建國以來中國產業結構成長過程,實際上是圍繞著實現重工業化發展的曆史過程。

從大的曆史跨度來說,我國產業結構成長可分為四個曆史階段。

第一階段(1952—1960年)奠定和鞏固產業結構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前半期,重工業產值比重逐年穩定上升。1952—1957年這一比重增大的平均速度為4.86%,1958年開始出現劇烈變動幅度的增長,到1960年重工業比重的增大與1956年相比.其變動幅度變為24.2個百分點,這一情況超出了當時中國經濟基礎所能承受的限度。在這—階段中,重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1952—1957年為20.4%,1957—1962年為23.3%。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動超過了國力承受的限度,重工業基建投資額,由1952—1957年的平均增長36.8%,躍落到1957—1962年的平均遞減9。7%。同時,整個社會全員勞動生產率則從這—階段上半期年均增長8.7%下降到下半期年平均5.4%。中國在這個階段中產業結構的主要問題是忽視了產業結構成長中的均衡問題,沒有很好地協調重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關係。

第二階段(1961—1965年),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的階段。這一時期中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比1960年下降了18.2%,同時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則上升了15.5%。1963—1965午,重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3%,這一速度大約僅僅是第一階段中1952—1957年速度的三分之一。但是,另一方麵,上一階段因產業結構變動劇烈而導致貢丁業基建投資額重新有了很人的增長,達到平均每年增長30.4%的水平。這說明通過調整,整個經濟為產業結構的成長提供了發展的基礎。

第三階段(1966一1979年)是產業結構再度向重工業化成長階段。這個階段長達13年,重工業產值比重的變動幅度(產業結構的變動)為10。8%。文化大革命最初幾年,重工業的生產規模受到影響(與上年相比),1967年重工業產伍下降21。6%.1968年則下降8.3%。同時,產業結構中重工業產值的比重也受到影響(與上年相比),1967年重工業產值比重下降了4個百分點,此後的發展表明,產業結構變動沒有再出現太大的跌宕。

第四階段(1980年以來),產業結構在全麵經濟改革中均衡選擇階段。這個時期產業結構成長主要經曆以下三個不同階段:

(1)1979年到1982年,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革。1979年3月,中央指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其中的內容是,堅決地逐步地把各方麵嚴重失調的比例基本上調整過來,包括農輕重比例,積累相消費的比例等;陸續整頓好現有企業,特別是管理混亂企業;改革現行的經濟管理體製.提高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調整後經濟得到了比較乎穩的發展,輕重工業的結構趨於協調,在工業總產值中,1982年輕重工業占的比重分別為50.2%和49.8%,而1978年二者的比重則分別為43。1%和56.9%。

(2)1983年到1988年,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在這一時期工業總產值年遞增率平均為23%,其中,輕工業為23.4%,重工業為22.7%。它們分別比1978年到1982年的年遞增率高11、18.1個百分點。當然,在這6年的發展過程中,也作過一些短期的調整,1984年第四季度和1985年上半年,這種高速增長加劇了工業結構內部基礎產業(包括原材料、能源、交通運輸等)和加工工業矛盾。從1985年下半年起,中央開始實行宏觀緊縮方針,經濟增長過熱的現象有所轉變,但這個緊縮政策的延續時間不長。1986年初中央在宏觀上又采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再度出現經濟高速增長。

(3)1989年至1991年治理整頓時期。1985—1988年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其特點是工業,尤其是加工業高速發展,農業四年徘徊。在經過1987、1988年連續兩年的工業超高速增長之後,整個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再也無力支撐國民經濟的這種高速運轉,造成能源、原材料、農產品和交通運輸的全麵緊張。物價改革直接誘發了1988年四次全國範圍的大搶購,通貨膨脹已經到無法忍受的地步,由此引發了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1989年11月,中央作出了關於治理整頓的決定,其重要目標之一,是改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力爭主要農產品生產逐步增長.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和運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經過三年調整,這一目標部分得以實現,輕工業產值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從1989年的4L9%上升到1990年的49.4%,重工業這一比例,從1989年的51.1%下降為1990年的50.6%。不過從1991年開始,輕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又開始下降,重工業比重又開始上升.到1993年.輕、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分別為44%、56%。

(二)中國產業結構成長特點

1、資本吸納過程和產業結構的成長

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目標是生產總量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在實際經濟活動中,要達到這一日標就必須不斷向國民經濟運行係統中投入過量的生產要素。從中國的現實經濟情況看,要使生產要素投入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碰到首要問題是資本的約束。

建國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物質基礎貧乏,資本積累能力很小,在這種特定條件下,隻好采取高積累政策來取得部分建設基金。即使如此,我國資本仍然是短缺的。於是,我們在生產中采取了經濟資源低價值量投入、高價值量產出的辦法,這一措施的運用,導致中國產業結構不正常,非均衡成長。

在經濟資源的投入世隨著生產總雖的增加而不斷擴大的條件下,要維持其低水平的價值量,必要的措施是要使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控製在‘較低水平上,這就必須使投入要素的價格偏離其價值而定在低於其價值的水平上。將這一過程中的生產係統具體到各個生產部門,這種關係就變成農產品和礦產品價格人為地被控製在低水平上,以保證製造業部門能取得較高利潤,國家利用這些利潤發展工業生產。不僅如此,農業和礦業本身還要本斷發展,以保證生產投入的需要,這必然產生嚴重的降擦,阻礙著整個生產係統的正常運行。

由於多方麵的原因,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長期處於低水平狀態,要在短時期內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且是不可能的。這一基本事實加上農產品低價值量產出政策,造成了40多年來農業提供的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的格局。農業部門提供的財政收入由1950年的39%,幾乎直線下降到1956年的14%,以後又繼續下降,改革以後雖有回升勢頭,但1993年也隻有4.6%。國家的價格政策是影響農業正常發展的第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是國家的宏觀投資政策。

我國農業部門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除個別年份在10%以上外,大多數年份在10%以下。所以因家一方麵利用農產品低價政策,另一方向又采取減少農業投資的政策,從而使農業部門長期得不到正常發展,農業部門勞動生產串低的狀況難以解決,最終引起整個產業結構的非均衡發展。

工業部門的采掘業也受到人為控製產品價格的影響,但由於這—部分的產品,要適應其它部門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用大過投資才能維持其發展,大量投資流入這—部門的結果,造成了整個工業部門的資本利用效率的降低。

作為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製造業,其內部結構也不均衡。我國經濟發展目標,—方麵是追求生產總量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麵又想盡快建立起現代工業體係。在這種雙重目標的誘導下,我國輕重工業發展愈來愈顯得不均衡。從圖2—2可以看出,在工業內部,投資分配明顯偏重於重工業而抑製輕工業,輕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一直在lo%以下,而重工業(包括采掘業)的投資比重基本上在45%以上。

農、輕、重非均衡發展,使得外部對重工業產品的需求較小,而內部需求較大,從而形成了重工業發展脫離了農業、輕工業而超前發展的局麵。所以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在這——不正常的產業結構條件下綜合成—個獨特發展的模式,製造業中重工業生產部門超前發展。

在上述基本經濟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中國產業結構由於扭曲的價格體係引導,從而形成非均衡發展的狀態。產業結構這種非均衡狀態造成了農、輕、重獨特資本吸納過程。

這種資本吸納過程不斷反複,造成了重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使產業結構成長越趨向非均衡發展。改革以來,輕重工業非均衡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但由於原有的結構框架沒有徹底變更,所以經濟發展仍在非均衡的產業結構中進行。

2、經濟波動和產業結構非均衡成長

前麵我們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非均衡成長過程,這個過程的突出特點,是超前發展第二次產業中的重工業,而抑製其它產業正常成長。產業結構非均衡成長,其結果是造成經濟波動和供求關係失調。這一狀態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表現是各種經濟資源雖然大量投入,但仍然約束著經濟的正常增長,它的背後是不斷擴張的社會總需求經常大於總供給,這一基本事實和重工業超前發展而引起的無約束的生產要素需求同輕工業以及農業萎縮有關。

結構非均衡成長與經濟波動有內在聯係,一方麵結構非均衡導致了經濟波動;另一方麵經濟波動會進一步加劇結構非均衡。兩者相互激化,使得產業結構向非均衡方向發展,最後政府被迫采取調整措施,重新實現產業結構均衡。1952—1992年,我國經濟共經曆了8次大的波動,其中落差最大的達到66個百分點,各次波動的平均落差為20.5個百分點。從增長曲線變化趨勢看,改革開放以來明顯趨於平緩,平均落差減少到8.5個百分點。由於經濟波動趨緩,我國產業結構也逐步走向均衡化。

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對策

(一)總的對策

1、關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後起國家要想改變不利的貿易條件,提高結構水平,必須以促進產業升級為目標,既要有重點地選擇若幹具有生產率上升率高、能充實國家產業基礎和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產業進行扶持保護,又要建立和完善能夠適應市場化、自由化、國際化的企業組織和產業體製。適應大規模化生產但又保持適度競爭,使企業一開始就站在高起點上,不斷進行設備投資、引進技術並大力組織消化吸收與改良,最終超出國際水平。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產業政策仍然應以產業升級為重心,而不是轉移到一般的國際分工上去,應通過產業政策乃至製定某些法令促使生產率上升率高、關聯度大和收入彈性高的化工、電子、機械設備、運輸機械和基礎機械等重化工部門得到振興和發展。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龐大市場的大國,不首先為國內具有高級化趨向的企業保護這一十分容易獲得的市場,推進國內產業高級化,而去拚命擠占國際上本已飽和的或者競爭十分激烈的低附加值產品的市場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麵,靠資本的自由化來推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想法也是十分幼稚的,已經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去扶持有可能成為它強勁對手的國家了。相反,它們隻不過是看中中國的巨大市場,而拚命擠占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而已。

(2)中國的產業升級應以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的重化工業為方向,在突破輕工業低附加價值的製約的同時,也要求突破重化工業低水平循環的製約。產業升級的重心要由過去強調結構比重升級,轉向技術體係升級,在重視生產率上升率、重視高質量和高附加值化的基礎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3)解決我國有著並不亞於日本的高投資率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國際競爭能力和效益的問題,要重點製定促進企業合理化、現代化的政策。要求製訂規模性很強的產業的規模政策,並做到以規模為標準而不是政府直接選揮企業,保證公平競爭,誘導新建企業一開始就站在高的起點上。同時要求打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生產要素轉移的壁壘,促進企業的集中與合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規模企業或企業集團;促進在市場集中程度低的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的專門化生產體製。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在促進批量生產、建立集中生產體製等方麵的誘導功能,並建立科技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使資金、技術有利於向重化工部門待別是重點部門的流動。

(4)規範企業行為,理順政府與企業關係。首先必須在完善市場機製的基礎上,加快建立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現代企業製度,和建立經營者以追求事業擴張、提高競爭力為目標的機製。

(5)為阻止外國企業對國內重要產業的傷害,政府要堅定不移地采取保護、扶持政策措施,但是保護和扶持的政策措施應以國內企業的有效競爭為基點,而且應更科學、更靈活,使其能夠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

(6)製訂和完善戰略產業的扶持政策。決定今後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產業主要是汽車、石油化工、重要機械和電子。其中又分為技術成熟的汽車、石油化工、部分機械電子和技術進步迅速的電子計算機。前者的扶持、保護主要通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鼓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規模集中和適度競爭,以間接調控為主。對技術進步迅速、更新很快的電子計算機中的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目前國內生產差距十分懸殊,競爭能力很弱,但是它關係到我國技術體係的升級,特別是關係我國

能否站在國際先進水準上進行競爭,因此它需要國家直接投資,首先是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領域可以重點突破。

(7)加快製定和落實促進企業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加快技術進步的技術政策。一是重點製定技術引進政策,改變重設備硬技術、輕軟技術的現象,把重點放在軟技術的引進上;加強引導,減少重複和低水平引進;組織消化吸收和改良攻關,並以經濟手段促進技術轉移。二是鼓勵技術人員向企業移動,充實企業技術力量。三是鼓勵企業增加技術投入,建立重點產業快速折舊製度。四是建立技術介紹、評估的中介機構,幫助企業分析技術的水平、潛力。五是加強各部門之間協同攻關能力,政府要在資金、技術上給以支持,並出麵組織重點技術的消化、改良和重點設備的國產化。

(8)解決就業是我國政府的一大目標,也是製約我國製造業生產率提高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但是,對我國各工業行業的增長分析表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存在勞動力過密現象,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產出彈性係數下降為負,其容納勞動力的能力已經大大減弱,相反,其資本增密的趨勢卻十分強烈。因此應擺脫為解決就業而就業的路子,由單純依靠擴大製造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解決就業,轉向依靠發展高附加值、高生產率上升率和高收入彈性產業,擴大迂回化生產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來解決就業,走通過產業升級促進持續高速增長、持續增加就業的道路。

2、關於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建議

(1)在區域發展戰略上,要圍繞全國經濟建設總目標的實現,確定各地帶的發展重點。

第一,東部沿海地帶要堅決貫徹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外引內聯”、“內聯外擠”,走引進、改造、振興的新路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上海為小心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提商技術裝備水平,位老工業基地煥發育春,充分發揮其在我國經濟建設個的基地和龍頭作用。

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開拓額興產業,把重點放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創彙型產業上,圍繞提高產品出口競爭能力,大力發展高、精、尖、新產品,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高度化。努力調整出口產品構結構,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同時,要充分利用豐富楊勞動力資源,發展“三來一補”,努力增加外彙收入。要把麵向內池市場的一般性產品的加工轉移到中、西部。為避開沿海地帶能源和曠產資源緊映等不利條件,今後除特有資調和利用國外貸源外,一般不再擺放耗能商、用料多、運最大的建設項目,在嚴重缺水的城市和地區,嚴格控製高耗水型工業的發展。

沿海地帶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要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真正發揮對外經濟聯係的四個窗口和對外對內兩個扇麵的輻射作用。要積極發展金融、保險、谘詢、信息、旅遊、社會服務等第三產業,以更好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

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在繼續保持糧食產員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大力發展創彙型農業。鄉鎮企業的發展,要以農副產品的加工業、為城市大工業配套和出口服務的加工業為主,逐步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

積極推進科結進步,加強科技攻關,有重點地、不失時機地段蹤世界高技術的發展,采取多種措施,強化對引進技術、設備助消化、吸收、困版和創新的能力,大力提高國產化水平。

第二,中部及近西部的經濟發展,首先要發揮資源富集的優勢,加快能源、原材料工業特別是煤炭、石油、電力、有色金屬、鋼鐵、建材等工業的開發建設。與此相適應,加快交通運輸幹道的建設,並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

要根據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既用自己的能源、原材科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又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以保證國內市場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運除在這個過程中大力發展自己,加強對本地帶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提高一般性工業品的生產能力和水平。在經濟技術基礎較好的城市和地區,根據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發展具有全國意義和地區特色的加工業、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使武漢、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等幾個具有較高經濟技術水平的城市,更好地發揮撈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的作用。

加強對三線地區企業的調整和改造,發揮國防軍工和科研力量集中的優勢,有效地推進軍民結合和軍用技術向民用工業的轉移,積極發展同沿海地區的橫向經濟技術聯係,在技術力量較強的工業基地和企業,發展進口替代產品和出口產品。

利用區內豐富的農業資源,繼續加強三江平原、鬆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郡陽湖平原、江漢平原、江徽平原、成都平原等大的農業商品基地和內蒙古、大小興安嶺等畜牧基地和林業基地的建設。

第三,遠西部的經濟發展,首先要加強農業這個基礎,積極發展農、林、牧業生產,建設好河西走底商品糧基地和新疆糧、棉、瓜果基地,加強草原牧區建設,提高畜牧產品的商品率,發展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

從現有基礎出發,加強資源的普查和勘探工作,采取基地式的開發方式,重點開發國家急需而又為本地區所特有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水電和鉀鹽等資源,並相應發展一些初級產品加工業,逐步提高本地區資源的開發深度,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根據地區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適當增鋪和延仰鐵路新線,改造現有鐵路,擴大對外通路的輸送能力,逐步提高區內運網密度。針對地廣人稀,貨運密度低的特點,要把公路運輸和地方民航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積極擴大對外貿易,特別是邊境貿易,同時,加強與東、中部的橫向經濟聯係。

第四,發展縱橫交錯的重點產業低充實和加強我國經濟布局的骨胎係統。我國的經濟布局,特別是工業的布局,大都是集聚成“點”,並通過水陸交通幹線等設施彼此相聯。但是,這個骨俄係統,不論是從運輸通道看,還是從一些支撐點看,都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如幾條重要的東西向和南北向的鐵路和公路幹錢,需要興建和提高通過能力;一些重要的工礦基地也有待開發和改造。在未來Io年中,重點建設區位的選擇,首先要放在沿海、沿江、沿鐵路的工礦企業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綜合開發上。要在改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同時,逐步開發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措江經濟走廊;在原有和新建的鐵路幹線,配置相應的工礦企業,從而使點、線、麵有機地聯係起來。這對於調整、改善布局,加強三大地帶和區域問的橫向經濟聯係,提高宏觀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在城市整體規模結構上,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水陸交通幹道為依托,形成和發展分布合理、各有特色、大中小相結合的城市網絡。東、中、西三大地帶,要根據城鄉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有步驟地推進城鎮建設。東部地帶要嚴格控製特大城市的進一步膨脹和大城市現有市區人口的規模,有重點地發展一批中小戰機積極發展小城鎮;中、西部地帶要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大中城市的功能,結合資源的開發,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酌新興工礦城億並根據城鄉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重點地建設一批小城鎮。

積極發展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不同層次、不同規模、各有特色的經濟區網絡。進一步推動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西南五省(區)六方和黃河上遊地區等全國一級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對全圍一級經濟區網絡進行通盤研究,以逐步實現按經濟區安排產業市民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使國家宏觀經濟布局進一步深化。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功能加強,發展一批以省會城市、口岸和交通要道塌市為中心的二級經濟區網絡,發展以省轄市為中心的三級經濟區網絡。

第六,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麵貌。國家要采取積極措施,通過實施星火計劃、以工代賑、國際支援等多種途徑幫助貧困地區進行經濟開發,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發展交通、教育、衛生事業。國家和地力要在18個集中連片酌貧困地區,有意識地安排一批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區域性骨幹項目。通過Io年的奮鬥使大多數貧困地區的群眾,在國家扶持下,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逐步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