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二)3(1 / 3)

為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家長應有意識加強自己的智力活動,有時需要和孩子一起共同進行智力活動。主要做法有以下幾種:

1.形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

家長愛讀書、看報,是一種很好的智力活動。在讀書、看報過程中,不斷把新的信息傳達給家裏人,有時要談自己的認識。長久的熏陶,孩子也會喜歡讀書、看報。

當生活中有些知識不明白時,查資料、查工具書,獲得正確答案。家長跟孩子一起做這樣的事情,特別有利於孩子增長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

有的家長在讀書、看報過程中,劃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記讀書筆記,孩子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做。如果家長要教給孩子方法,效果更好。

2.舉辦家庭知識競賽和智力競賽

知識競賽以記憶知識為主,智力競賽以開動腦筋為主。書店、圖書館以及報刊雜誌上這一類的資料特別多,不妨全家人動手收集一些備用。

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家長和孩子輪換當主持人,準備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利用飯後、學習後的休息時間或節假日,都可以進行。家長要有熱情,讓孩子多出點子。

這項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激發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背景。

3.開展家庭討論、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社會上有許多熱點問題,家長和孩子都感興趣,但看法未必一樣,何不就此開展些討論、辯論活動?討論、辯論中要各抒己見,不能壓製不同意見,孩子的看法有時片麵偏激,這沒關係,爭論本身最能促使人深入思考,給自己找理由、找證據,這正是高密度的智力活動。

討論、辯論的話題很多:自然的、社會的;國內的、國際的;文學的、思想的;曆史的、現實的……隻要有心,不愁無題。一個家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人的水平都會提高,而且能矯正有些家長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4.增加家務勞動中的智力活動

很少有人想到家務勞動與智力的關係,其實,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飯,怎樣做能節約時間;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大掃除,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地板,怎樣能擦幹淨等等。越是複雜的勞動,智力含量越高。如果有意識在家務勞動中引導家人開動腦筋,大腦必然得到鍛煉。

有些家長自己幹活全憑習慣和經驗,您不妨動動腦子,肯定有新的思路。

5.在解決家庭難題中發展智力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隻要不是必須回避孩子的難題,請讓孩子一起參加解決難題。先是讓孩子知道有關情況,研究怎麼解決時,聽聽孩子意見,如能給孩子一點任務更好。

讓我們舉一些難題的例子:水電費算不清楚,家裏要買大件商品決定不下來,祖輩有困難不好解決,父親或母親出差家裏事不好安排,親友鄰裏矛盾不好解決等等。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小,不必管這些事,其實不然。在孩子參與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但發展智能,還提高了他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成熟度。有利無弊,何樂不為?

6.經常向孩子請教

現在的孩子,有時在某方麵懂得的東西比大人多,家長應有一種意識——向孩子學習。有些知識,家長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既學到東西,又促進孩子。現在,有不少家長跟孩子學英語,孩子英語學得更好,比聽寫、默寫還管用。有一位山村農民,沒上過小學,跟上小學的兒子學數學,父親不斷進步,兒子成了數學尖子。

有時,孩子講出一條很新的信息,家長不妨認真地說:“再多講一點,讓我們也多知道一些。”

總之,家長愛動腦筋,多跟孩子一起進行智力活動,可以互相促進,比天天訓孩子要好得多。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踏實、專心,最忌諱浮躁、腦力不集中。一個孩子在家裏學習的時候,必須“入境”、“入靜”,即做到目的明確、思想集中、心裏踏實、適度緊張。一坐到書桌前,先想一想幹幾件事,安排好先幹什麼後幹什麼,避免忙忙亂亂,自己給自己造成不踏實。每幹一件事,就全力以赴,不想其他,而且保持適度的緊張感,提高學習效率。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努力,家長起引導作用。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需要家長多下功夫。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必須專心、踏實的道理,應該把講道理與訓練結合起來。古今中外,專心學習的故事很多,找給孩子看,講給孩子聽。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帶孩子到大型圖書館的閱覽室去看書、閱報刊,讓孩子感受那種人人專心讀書的環境氣氛。訓練方法主要是定時、定任務、定要求,讓孩子力所能及、高效率完成,親自嚐到專心讀書學習的甜頭。年齡小的孩子,家長應該給孩子示範,比如,一定時間裏,工工整整寫多少個字、記多少個詞語、背多長的課文。還可以用競賽的方法進行訓練。堅持一段時間,專心的習慣就能養成。

有的家長,每天隻知道用簡單的話催孩子,訓孩子,而沒有訓練孩子,結果使孩子養成馬馬虎虎、潦潦草草、應付差事的壞習慣,反過來又埋怨孩子不爭氣、沒出息。家長沒有想想自己應負什麼責任。如果孩子已經不能“入境”、“入靜”,家長先得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有什麼毛病,不能一味地說孩子不好。然後,改變自己的做法,明理導行,幫助孩子改變不良習慣。

第二,千方百計讓家裏的環境適合孩子學習,有幾個方麵應該做到。

1.給孩子預備固定的學習桌椅,桌椅的位置不能亂動。學習最忌諱“打遊擊”,一會兒在這裏寫作業,一會兒又哄到別處去。桌椅固定,孩子容易形成專心學習的心理定勢,一進入這個環境,腦子就進入學習狀態。家長們都知道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讀書的故事,為什麼他每天固定在一個座位上?就是為了更好專心讀書學習,時間長了,腳下的地板磨出了凹溝。

桌子上不能亂七八糟地放東西,應整齊地放課本、作業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書,旁邊有一個小書架、書箱更好。桌子上和桌子旁邊絕不要放玩具、零食,以免幹擾學習。

2.房間布置要適合孩子學習。孩子的房間布置應簡捷、明快,擺放物品不能太多太雜。牆壁以淡色為好,不要貼掛很多東西,應該有一條關於學習的格言或座右銘,最好由孩子自己選擇。有的家長讓孩子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自己編寫格言、警句,抄好貼在牆上,這個辦法可以借鑒。

房間的布置適當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好動,房間就應減少大紅大綠、花色斑駁的東西,以免助長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孩子過於內向、沉悶,房間的布置反而需要熱烈、活潑一些。

3.在孩子學習時保持安靜的環境。孩子學習時,家人盡量保持安靜,電視、收音機最好不開,如果在不同的房間,應把門關好,聲音調小。說話不應大聲,尤其不要吵架。

4.家裏人最好有共同學習的時間。條件允許,每天晚上幾點到幾點,全家人都同時學習,有的讀書,有的看報刊,有的寫東西。這樣的家庭氣氛最能促進孩子專心學習。

第三,創造適合孩子學習的心理氣氛。

這主要是人際環境問題。長輩與長輩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互相關心,親密融洽,是孩子“入境”、“入靜”的重要條件。家庭人際關係如果不和諧,矛盾重重,甚至吵吵鬧鬧,對孩子就成為一種心理幹擾、情緒壓力,孩子會產生焦慮、恐懼、厭煩等心態,無法安心學習。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孩子專心學習的基本條件,家長應充分重視。但這還不夠,還有如何指導、如何培養良好習慣等問題,我們將與您逐一討論。

指導孩子學會學習

堅持“五步學習法”

時代的發展給每個現代人提出了高標準的素質要求——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關心,學會發展。這包括品德、智能、身體、心理多方麵的素質,學會學習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學會學習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即學習目的明確,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方法科學,學習習慣良好。這裏,先介紹一種基礎性的學習方法——五步學習法。家長可根據“五步學習法”的要求,指導孩子養成按步驟紮紮實實學習的習慣。

1.課前預習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

課前預習的基本要求是: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孩子預習不預習直接關係學習效果的優劣。在孩子認真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新的知識吸引他,有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語,必須查工具書爭取自己學會。對於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課程中的定義、定理和例題,要重點思考,看是否明白;對於語文、曆史、地理、外語等文科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知識要看能否讀懂。有不明白的內容,應用鉛筆劃出來,準備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對於重點課程,可以指導孩子準備一個預習本,記下重點和難點。

有的孩子,預習功課走馬觀花,流於形式,不動腦子。這樣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要給孩子講清楚,預習是預先自己學習,這是培養、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

2.認真聽講

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會聽講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預習的基礎,在心理上就會有一種想聽聽老師怎麼講、跟自己的理解一樣不一樣的願望。老師講課,比孩子知道的深入。要告訴孩子上課跟著老師的教學走,眼睛看、耳朵聽、心裏想,需要做練習時馬上動手。

孩子不認真聽講,可能有三個原因,應對症下藥去解決。

一是根本聽不懂。有的是前邊學的基礎太差,跟不上進度;有的是預習不認真。前一種情況應該給孩子補課並加強預習;後一種情況主要是加強預習。

二是自製力差,易受內部、外部幹擾而走神。這主要是意誌品質問題,應在鍛煉孩子的意誌品質、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

三是缺乏學習興趣。孩子感興趣的課程就專心聽講,不感興趣的課程往往不專心。如果是這方麵原因,應跟任課教師多聯係,請老師在課堂上給孩子表現並得到肯定性評價的機會。還可以告訴孩子,在課堂上即使老師沒有叫你回答問題或讓別人上黑板演練,自己應在心裏試答老師的問題或在本子上演練。老師評價其他同學的回答或演練情況時,自己評價自己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優點,找到不足,進行自我激勵。還可以跟孩子一起選購一兩本有關課程的趣味性強的課外讀物,通過閱讀提高興趣。

要指導孩子記好課堂筆記。老師要求記的必須認真記下來,自己認為必要的也隨時記下來,以備複習時用。筆記本上應有一定的空白處,做補記某些內容之用。

老師講課中或講課後,常常讓同學提問題。要求孩子大膽提問題,提問題先過腦子,問什麼,怎麼問。

3.複習當天講課內容

這是做作業前必要的一步。許多孩子不重視這一步,忙著做作業。做好這一步,有兩個好處:一是完整地把握講課內容,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二是有利於順利完成作業。

這一步是第三遍學習課程內容了,應該與預習、聽講有所不同。要明確地記住重點和難點,基礎知識、定義、定理要進行強製記憶,要掌握例題的解答步驟、方法。如遇卡殼的地方,要反複思考弄懂。

做好這一步,除了看教材,還要看筆記。

4.做作業

有了複習過程,做作業就會比較順利了。

做作業的要求是:看清題,抄準題,理清思路,一次做對,認真檢查。

有的孩子隻顧快點完成作業,題目沒看清楚,有時抄錯題,不是先想好了再動筆,而是寫一步想一步。這樣,作業質量肯定不會好。家長應教育孩子,做作業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技能的過程,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忙忙叨叨學不到真本事,而且欲速則不達,極易出錯誤。

做作業時要在旁邊預備草稿本或草稿紙,有的作業步驟需要先打草稿,準確了再抄在作業本上。作業本上盡量減少或沒有塗改的痕跡。

作業要自己檢查,不能依賴家長,家長也不要越俎代庖。老師要求家長檢查、簽字,家長在檢查作業後,發現錯誤,不宜直接告訴孩子哪兒錯了,讓孩子自己複查。比如說:“這兩題有一道錯了,你自己查出來。”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如果哪兒錯了就告訴他,甚至幫孩子改錯,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5.小結

一個單元學完了,應該及時小結,重新看教材,看筆記,看作業。把課程內容捋一遍,加深記憶。要特別重視作業或課堂小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分析原因,及時改正。最好有一個錯誤糾正記錄,以免重犯同類錯誤。

上述五步學習法是學習的基本方法。指導孩子按這五步走,不能怕麻煩。隻要認真去做,孩子的學習會按部就班、紮紮實實。一旦孩子形成好習慣,家長就可以少操心了。當然,五步學習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隻是一種基本模式,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有自己的創造、發展。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學會學習,除了“五步學習法”之外,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什麼?怎樣去培養?下麵逐一說明。

1.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遊戲、交往等內容。家長指導孩子訂計劃,應該包括德、智、體各方麵的安排,學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複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幹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每天的計劃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課之外,要把早自習和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好。早自習可以安排背誦、記憶基礎知識、預習等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複習、做作業和預習,應該有玩兒的時間和勞動的時間。

周六和周日應安排小結性複習、做作業、勞動、文體活動以及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

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之外,要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較多的文體活動。有的孩子學習吃力,應利用假期補習一兩門功課。

訂計劃要發揮孩子積極性,家長不能代替,應該提出指導性意見。要督促孩子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可以調整,不可放棄。

2.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不少孩子,學習“磨”得很,看書、做作業,心不在焉,時間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孩子學習,應該速度、質量並重,在一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任務。這既要講清道理,更需要認真訓練。

由於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腦力的時間長短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學習時間以20分鍾左右為宜,以後逐漸延長。開始,孩子往往不會掌握時間,家長要指導他,該學時學,該玩兒時玩兒。可以教孩子上好鬧鍾,按定好的時間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給自己提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每次學習之後,要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家長及時給以鼓勵。堅持下去,就能形成專時專用的習慣。

有些家長,隻要求學習,恨不能讓孩子老坐在書桌前看書、做作業,沒有休息與放鬆的時間。這樣,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講效益的毛病。

3.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

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淺嚐輒止。要想學習好,必須養成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怎樣培養這方麵的習慣呢?

方法之一: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家長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查閱資料。

方法之二: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由於學習任務多,孩子往往滿足於知識是什麼就過去了,很少多問幾個“為什麼”。家長不妨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一個、兩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之三:孩子考家長,家長考孩子。安排一個時間,全家人坐下來,就某一方麵的問題孩子和家長互相考一考。內容應事先定好,大家有所準備,誰提出問題,自己必須準確答案。

方法之四:鼓勵孩子一題多解。老師留的作業,常常不止一種答案,一種解法。孩子在完成作業時,隻寫一種。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別的方法。時間允許,可以寫在另外的紙上或本上。

4.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

工具書和資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在學習中,會使用工具書和資料好處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詞典之外,各門學科都有專門的工具書。家長要指導孩子多利用工具書。家長自己應給孩子做榜樣,遇到生字、生詞,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還可以跟孩子進行查字典、詞典比賽。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孩子一起去選購幾本工具書(包括資料性的)放在書架上,經常查閱。買學科工具書,應聽聽任課老師的意見。這方麵習慣養成了,終生受益。

5.善於請教的習慣

善於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善於請教的前題是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家長要指導孩子隨時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向老師請教,向同學請教。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自己通過努力沒有解決的。提問題要講質量,翻開書本就能解決的,最好自己解決。有些疑難問題,如果自己有嚐試性答案,帶著答案去請教,會收獲更大。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有的孩子上課不敢問,下課也不敢問。對這樣的孩子,要鼓勵他突破第一次,幾次之後,就敢提問了。

以上談了幾種重要的學習習慣,家長可聯係孩子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能不能給孩子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認真地進行督促引導,能不能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是對家長教育意識和教育行為的一種考驗。

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眼睛和耳朵吸收進來的。因此,有人說: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們可在中人之上。”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牆上,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觀察,觀察,觀察!”

觀察力是指什麼呢?是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觀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人學習知識的過程,從觀察開始。如果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就要在自然條件下或在實驗室裏,認真觀察具體的事物,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實驗現象,認識它們的結構、形態、特點、區別與聯係、變化規律等等,從而獲得自然科學知識。如果學習社會知識,就要觀察社會生活和各種社會現象,了解人的複雜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獲得社會科學知識。即使是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

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發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觀察力是不行的。前蘇聯教育家讚可夫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