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勞動保護工作的沿革
舊中國惡劣的勞動條件
舊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國弱民貧,內外交困。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產階級的重重壓迫,政治上沒有地位,生活上極其困苦,生產中的安全健康得不到起碼的保障,生產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工人患職業病的情況十分嚴重。
當時企業工人的勞動條件異常惡劣,廠房簡陋狹窄,機器排列擁擠,傳動帶、齒輪缺乏防護,車間溫度高、濕度大、通風不良、光線陰暗、空氣汙濁;有的作坊甚至做工、吃飯、睡覺、便溺都擠在一個地方;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種種困苦,難以盡述。根據國民黨政府實業部中央工廠檢查處一九三五年全國災害統計中有關上海的資料,當年上海工廠共發生各類工業災害2254次,死亡325人,受傷2496人(不包括當時租界內企業的職工傷亡數字)。由於當時國民黨當局並沒有工傷事故統計報告製度,上述數字是極不完全的。日偽統治下的東北,情況就更為嚴重。當時的鞍山鋼鐵公司工人這樣詛咒工廠的勞動條件:“選礦(廠)好比大豬圈,小型(軋鋼廠)賽似閻王殿,工人要吃這碗飯,難過鋼鐵鬼門關。”
那時礦山采掘的生產方式,大多采用手工采礦和人力運輸等笨重的體力勞動,最多用牲畜作為人力運輸的輔助工具。即使是英帝國主義在唐山開設的規模最大的開灤煤礦,井下運輸工人每班也要走40公裏。井下沒有足夠的通風和照明,根本沒有防塵措施。全國的煤礦中有70%靠自然通風,井下工人每人每分鍾最多隻能得到1立方米的空氣,等於最低限度需要的四分之一。幾乎所有煤礦都缺少安全設施,采煤多為落後的高落式,隨時隨地都有冒頂塌陷的危險。
搬運裝卸作業方法非常原始,大多采用人力肩扛背抬,單人肩扛的貨包超過200斤。封建把頭雇用搬運工人的標準,以能背200公斤的貨包,快步行走50米腳不打顫,人不喘氣為合格。不少搬運工人被沉重的貨包壓得扭腰瘸腿,肢體傷殘。
女工受壓迫尤其深重。她們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舊紡織業一些工廠對女工實行殘酷的包身製,婦女一旦進入紡織廠做工,就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一切都要由廠方管製。女工一旦懷孕,就會被解雇。因此,女工在結婚懷孕後,隻好緊紮腹部或打胎,往往造成胎兒的畸形甚至本人死亡。許多工廠實行下班搜身的製度,女工們、尤其是青年女工,常常遭到資本家和包工頭的人身侮辱。據二十年代上海楊樹浦工業醫院記載,女工們由於勞動強度過大,工作時間過長,流產、死產、難產或把嬰兒生產在機器旁的悲慘現象不時發生。
由於未成年工的工資極低,又容易驅使,所以資本家都樂意雇用。據解放前上海市勞資評斷委員會一九一八年的統計,五金業未成年工占全部職工的47.8%,玻璃行業占30%。這些未成年的孩子不僅要起早摸黑地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還要為資本家當家庭奴仆,買菜、燒飯、洗衣、掃地等一切雜活都得幹,稍不稱意,就要受到責罵和鞭打。因此,絕大多數未成年工麵黃肌瘦,發育不良。
勞動時間長,且沒有休假,這是舊中國工人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一九二○年《新青年》第七卷第六號(勞動節紀念專號)及第八期第一號做了這樣的記載:
“上海:紡織業12小時,織布業13.5至15小時,繅絲業12至14小時,電器業10至12小時;北京:印刷業10小時;天津:造幣廠10小時;唐山京奉路製造廠10小時。”
當時,各地礦業工作時間多為十至十二小時。開灤煤礦名義上是三班輪流,每班八小時。但因工資很低,工人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加班加點,礦工們常連作兩班,工作十六小時。在一九四六年前後,各地大多數工廠工人的工作時間仍然是九至十二小時。
由於勞動條件惡劣,工時過長,勞動強度太大,舊中國企業中工人的傷亡事故駭人聽聞。據開灤煤礦極不完全的統計,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四八年的三十五年中,共有4973名工人死在工作崗位上,平均每年死亡138人。其中一九二○年一次瓦斯爆炸,就死亡433人,至於因工傷殘者就更多了。在日本軍國主義統治下的東北,中國工人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僅鶴崗煤礦用於丟棄死難工人的“萬人坑”就有5個。本溪煤礦一九四二年一次瓦斯爆炸事故,死亡礦工1549人。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領導中國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開展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鬥爭,在各個曆史階段,不斷掀起反壓迫、反剝削、反饑餓的工人運動。在一九二二年的“安源礦工人大罷工”、“開灤工人罷工”和一九二三年的“二七”大罷工等工人運動中,就把“改善勞動條件”、“不願做牛馬,要做人”做為鬥爭的主要口號和內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一九二二年至一九四八年,曆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綱領和決定中,都對勞動時間、休假、保護女工和童工、勞動安全和勞動衛生作出過有具體要求的決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的地區,都頒布過有關勞動保護的規定。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各解放區都先後製定過有關勞動保護方麵的法規條文,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一九四三年修定的《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就是比較完善的一個。
新中國勞動保護工作的初創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始,多少誌士仁人為之浴血奮鬥的願望——解放勞動,從此有了實現的可能。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以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從此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公私企業一般實行8小時至10小時工作製”,“保護女工的特殊利益”、“實行工礦檢查製度,以改進工礦的安全和衛生設備”。全國解放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著手恢複國民經濟,首先對舊企業進行民主改革,摧毀了長期壓迫工人的封建把頭製度,廢除了侮辱工人的搜身製,改革了舊的工時和勞動製度,與此同時,開始了勞動保護建設工作。
一、批判重視機器不重視人的錯誤觀念,樹立組織生產必須注意安全的思想
人民政府成立伊始,針對企業管理中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錯誤思想意識,對隻重機器不重視人的思想和隻重利潤不管工人死活的思想,進行了廣泛的批判。
解放初期,北京私營至中石棉廠石棉粉車間,粉塵飛揚,沒有通風設施,工人要求開窗透氣,老板堅持緊閉門窗,理由是“不要讓風吹跑石棉粉”。工人要求發口罩,老板說:“石棉敗火,吃到肚裏不要緊。”在國營企業中,某些管理人員也存在著忽視安全的現象。一九五○年,河南宜洛煤礦發生瓦斯爆炸,工人死亡174名,被炸麵積占井下總麵積的三分之一。政務院查明事故原因後,分別給予河南省主席及煤礦有關負責人員以行政和刑事處分。結合這次重大事故的處理,在全國各地區各行業開展了宣傳勞動保護政策,嚴肅批判重視機器,不重視人的思想運動。這次運動發動麵廣,影響較大,對轉變錯誤觀念,樹立保護勞動的思想,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發動群眾,開展安全衛生大檢查
人民政府在各地區、各部門開展了群眾性的工礦企業安全衛生大檢查。
從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的三年中,這種大檢查在東北地區的企業中進行了5次;在華東地區檢查了13436個廠礦;中南地區檢查了2192個廠礦;西南地區檢查了1893個廠礦;西北地區檢查了1173個廠礦,華北地區檢查了主要廠礦。通過檢查,廣大幹部、職工受到了勞動保護教育;先後發現了不安全、不衛生的100多萬個問題,依靠群眾解決了其中的60~70%,其餘的一般性問題,企業、部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作了解決。通過安全衛生大檢查,提高了工人的主人翁責任感和生產積極性,很多廠礦的生產受到明顯的推動。
三、建立管理機構,組織幹部培訓
新中國一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就設立了勞動部。勞動部下設勞動保護司,各地方勞動部門設勞動保護處、科,作為勞動保護工作的專管機構。政府許多產業部相繼在部內的生產或人事部門設立了專管勞動保護工作的機構,如燃料工業部,在部長直接領導下設置了安全監察處;重工業部在生產技術司內,第一及第二機械工業部在人事司內,設立了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科;郵電部、紡織工業部、鐵道部、交通部在人事司內設立了勞動保護科。
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各級工會中設立了勞動保護部,工會基層組織一般設立了勞動保護委員會,以加強對企業勞動保護工作的監督。
在廠礦企業中,東北各國營廠礦都在廠長或生產副廠長領導下建立了技術保安科(股),較小的廠配備了保安負責人;在車間中,由車間主任擔任保安主任,下設專職或兼職的保安員;在職工群眾中,也成立了保安小組。在全國其他地區,較大的國營廠礦都建立了相應的安全生產專管機構,配備了專職幹部。
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主持下,舉辦了勞動保護訓練班,聘請前蘇聯專家任教,為中國的勞動保護事業培訓了一批創業骨幹。培訓班編印的《前蘇聯勞動保護教程》,成為新中國第一本勞動保護業務教材。
四、著手法規建設
在這期間,勞動部、各產業部和地方政府,根據中國當時的情況,參照前蘇聯經驗,陸續製定頒布了一批有關勞動保護的法令和規章製度,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19項,其中屬於安全衛生管理和設備安全檢查製度的105項,屬於工作時間製度的10項,屬於青工女工保護製度的4項。許多部門和大型廠礦相應製定了技術操作規程或技術保安規程,建立了安全職責和安全教育等項製度。
五、召開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會議
一九五一年九月,勞動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經驗,研究了《工廠安全衛生暫行條例》、《限製工廠礦場加班加點實行辦法》、《保護女工暫行條例》等草案,並在會後修改試行。同年十二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公布《工業交通及建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辦法》,開始建立職工傷亡事故報告製度。這些條例和辦法的實施,使公、私企業的勞動保護工作開始有章可循。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勞動部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著重傳達、討論了毛澤東主席對勞動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工作計劃的批示,即:“在實施增產節約的同時,必須注意職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業;如果隻注意前一方麵,忘記或稍加忽視後一方麵,那是錯誤的。”李立三部長根據這一批示,提出了“安全與生產是統一的,也必須統一;管生產的要管安全,安全與生產要同時搞好”的指導思想。會議還提出了“要從思想上、設備上、製度上和組織上加強勞動保護工作,達到勞動保護工作的計劃化、製度化、群眾化和紀律化”的目標和任務。這次會議,明確了勞動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對以後工作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發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經過三年多的工作,舊中國遺留的廠礦中不安全、不衛生的麵貌有了很大改觀,職工傷亡事故大大減少。一九五一年比一九五○年死亡事故減少10.7%,一九五二年比一九五一年死亡事故減少39.l%。煤炭工業的死亡事故一九五二年比一九五一年減少63%。化學工業一九五一年因工死亡率比一九五○年降低72.2%,職工職業病發病率也有明顯下降。當時在工人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三十年來,粉塵堆裏埋;工作十多點,死後無人抬。現在大變樣,三年上樓台。使出渾身勁,報答黨應該。”勞動條件的明顯改善,成為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投身國民經濟恢複的一種動力。
“一五”期間勞動保護工作的成就
一九五三年開始,國家實行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計劃要求“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前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根據這個要求,大量的基本建設項目要陸續施工、投產,數以百萬計的新幹部、新職工將走上新的工作崗位。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好經濟形勢,給勞動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課題。經過各方麵的努力,勞動保護工作走上了一個新階段。
一、創立職工三級教育製度,實行企業管理上的“五同時”
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一五”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中,事業新、幹部新、職工新,是工作上的一大困難。如何加強勞動保護,搞好安全生產,是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生產知識水平。勞動部協同有關方麵,總結了大連化工廠對新工人實行入廠教育、車間教育和現場指導的三級教育製度,向全國工礦企業推廣。此後,勞動部又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安全技術教育的規定》,把職工三級教育的形式確定為工礦企業招收新工人時必須履行的職責。
為保證工作落實,勞動部和全國總工會在一九五四年通過總結經驗,提出了“管生產的管安全”的原則,要求企業領導人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工作的同時,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安全工作。
安全生產職工三級教育製度和企業管理上的“五同時”,在以後長期的實踐中,證明是有效的,並且有了新發展。
二、推行安全技術措施計劃製度
一九五三年,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提出了各產業部門所屬企業在編製生產技術財務計劃的同時,必須編製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要求。隨後,勞動部和全國總工會也發布了編製與執行安全措施計劃的通知,製定了《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項目總名稱表》。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項目範圍,包括以改善企業勞動條件、防止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為目的的措施,大體分為四類:(1)安全技術措施;(2)工業衛生技術措施;(3)輔助房屋及設施;(4)宣傳教育。考慮到當時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確定了編製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三項原則:(1)根據需要與可能,花錢少、效果大;(2)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3)盡量從改革工藝設備、選用無害原材料、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方麵著手,力爭從根本上改善勞動條件。
通過編製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計劃,企業改善安全衛生條件所需經費和設備器材基本上得到了落實;國民經濟恢複時期不能解決的安全衛生方麵的重大問題,以及隨著生產發展和采用新技術而出現的新問題,有不少納入了計劃,亦有步驟地得到了解決。據24個省、市的不完全統計,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經過實施措施計劃解決的安全衛生設施問題有8萬多件。國家用於勞動保護的經費逐年增加,據冶金、煤炭、一機、鐵道、交通、紡織、化工、林業等8個產業部門統計,從規定發布到一九五七年,合計投入4.9億多元。
三、健全專管機構,加強專業培訓
各級勞動部門、產業主管部門和工會組織的勞動保護專管機構,在“一五”期間得到了加強,促進了勞動保護工作的發展。當時,在大中型企業裏,已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勞動保護機構;在小型企業中,一般有了勞動保護專職人員。這些機構和人員,是企業領導人在安全生產工作方麵的助手。他們收集情況,反映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組織、推動、協助和督促勞動保護工作的開展。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勞動部門、產業主管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單位,培養了大量勞動保護專業幹部,企業中擔任勞動保護工作的積極分子有26.3萬名,經過安全專業訓練的有20萬人次。
四、開始建立防塵工作
鑒於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廠礦矽肺發病率很高的情況,國務院於一九五六年五月發布了《關於防止廠礦企業中矽塵危害的決定》。“決定”要求廠礦企業努力降低車間或者工作地點空氣中遊離二氧化矽粉塵的濃度,並規定了不同時期的預期目標。由此,開始了企業的防塵工作。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的防止矽塵危害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經驗,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措施”的方針,部署了工作。
五、開始實施對鍋爐和壓力容器的安全監察管理
一九五六年以前,對鍋爐安全的檢驗是由原在舊社會私人開業的鍋爐檢驗師進行的。他們以盈利為目的,在鍋爐安全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因此必須取締私人經營,改由國家進行安全監察。勞動部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培訓鍋爐檢驗人員。一九五五年,天津市國棉一廠發生了鍋爐爆炸事故。周恩來總理指示勞動部,參照國際上的作法,設置專門機構,把鍋爐和壓力容器的安全工作管起來。從一九五六年起,在全國的勞動部門中開始建立起鍋爐和壓力容器的專管機構,配備了專業人員,開展專項的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六、大力進行立法工作
“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在勞動保護方麵進行了大規模的開拓和發展工作,成績顯著。為了把成功的經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進一步推動工作的發展,在此期間大力進行了立法工作,先後發布了有關安全技術教育,編製安全技術措施計劃,防止瀝青、汽油中毒,防止爆炸,防止矽塵危害,職業病範圍及職業病患者處理,裝卸搬運作業勞動條件,鍋爐運行注意事項,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等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是周恩來總理主持討論的,國務院頒發的《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這些被稱為“三大規程”的法規,從一九五六年頒布以來,一直沿用到現在,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
七、開展專業性、季節性檢查
安全技術宣傳教育的開展,安全技術措施計劃的推行,防塵和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工作的廣泛推行,安全生產法規的貫徹實施,使企業的勞動保護工作有了提高,並積累了經驗。“一五”計劃期間生產的迅速發展,也為改善勞動條件提供了新的物質條件。這就有可能集中力量,解決一些生產過程中危害工人安全和健康較為嚴重、技術性較強、花錢較多的問題。各地區、各產業部門發動群眾,開展了以冬季防寒、夏季降溫、鍋爐安全、電氣安全、粉塵危害治理和特種機械安全為重點的季節性檢查和專業檢查。從一般性的安全衛生大檢查到季節性、專業性檢查,是勞動保護工作的一個進步。
這一時期勞動保護工作的發展,改善了勞動條件,職工的安全健康狀況有了顯著進步,傷亡事故大幅度下降,如以一九五三年職工因工死亡人數為100,到一九五七年則下降為54.9;從各種職業病也開始減少。
“大躍進”的挫折和其後的調整努力
一九五八年,開始實行“二五”計劃。計劃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基本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和進一步發展。計劃要求“切實加強勞動保護、工礦衛生和技術安全的設施,保障工人生產的安全;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和消除幾種危害比較嚴重的職業病,特別應該改善井下、高溫、野外、高空等作業的工作人員的勞動條件和婦女的勞動條件”。這些要求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合理的。但是,由於“大躍進”,破壞了生產的正常秩序,勞動保護工作上的合理要求也就不可能實現,並遭到很大挫折,不得不在爾後進行調整。
一、“大躍進”中勞動保護工作的起伏
(一)技術革新在初期一度取得成績。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千百萬職工群眾響應號召,生產不計條件,工作不計時間,勞動不計報酬,表現了極高的勞動熱情。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違章作業、加班加點和設備帶病運轉的現象,生產秩序混亂,設備事故和人身傷亡事故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