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月亮與地球的拉引戰(2)(1 / 3)

現今被稱為生物氣象學的學科,其鼻祖之一就是彼得生博士。他是首批將人體視為“宇宙共振體”的研究者之一(盡管他強調這樣的觀念由來已久,而且他把自己許多的研究工作當作“重新探索”)。照他的說法,人類仰賴著周遭環境生活並與之密不可分,而環境則會隨著宇宙節奏起舞。他將這樣的觀念稱為宇宙生物學。

俄國人則是發展出了“太陽生物學”,一門本質上專門研究太陽及其對地球生物影響力的科學。許多研究都顯示太陽黑子周期與意外事故、致命傳染病、農作收獲量、濾過性病毒症,和心髒疾病等有關。十一年循環一次的太陽黑子周期,一直都受到全球研究人員的注目。

在一九一五年,蘇俄科學家契斯也夫斯基(Chizhevskii)展開了一項係統性調查,以期找出數種生理現象和宇宙變數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太陽活動的變化,與動物體內血液、淋巴,及細胞原型質中膠質電力的變化具有同時性,另外對細菌培養的生長性也是如此。後來他更發現到,白喉杆菌在太陽活動最旺盛的幾年中毒性大為降低。

日本的科學家們在一九三五年觀察到人體血塊和太陽活動之間的關係。當太陽黑子通過太陽的中心子午線時,人體中的血塊凝結率上升超過兩倍。此一效應與太陽的自轉周期(二十七年)和黑子活動期(十一年)之間都有相關性。在一九五八年,一項對將近一萬五千個案例研究發現,人體中的白血球總數在太陽活動期中減低,而淋巴球數則反向增加。這樣的現象也和地理位置特性有關——住在極地地帶者身上較為顯著,而住在赤道緯度者的身上幾乎未有同等發現(這是由於地球磁場結構使然。有如甜甜圈般包住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the Van A11en be11ts ofradiation)在極地出現缺口。因此南北兩極較不易隔絕宇宙輻射)。

改變水的物理性質

科學界過去以來都知道,許多各類有機生物族群數會呈周期性增加——非常接近十一年的一種周期。這種周期現象可以在海藻、珊瑚、魚類、昆蟲,和多種動物的繁衍上發現。在過去一個世紀,也不斷有人觀察到太陽黑子活動的增加與各種疾病發生之間的關聯。契斯也夫斯基在1930年代晚期,證明了每當太陽黑子活動頻繁時,就會爆發瘟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白喉,和其他傳染病。

伴隨太陽黑子活動出現的太陽閃光,不但會造成地球的磁風暴,同時會導致生物體病變。蘇聯的太陽生物學家亞曆山大·杜布洛夫博士(Dr.AlexanderDubrov)相信,地球磁場變化和心血管疾病有絕對關係。他認為磁場有能力造成“血管可滲透性改變”。根據他的說法,引發這種改變的元素就是“水”。他表示:“很明顯地是細胞膜的水分子發生了變化。”

這個生理上的發現極為重要。細胞膜掌控了人體中這麼多的關鍵生理過程,我們才得以有幸在此討論宇宙的影響力。杜布洛夫博士的結論是:“控製血管滲透性的地球磁場,對所有活的細胞活動有著決定性影響進而擴及至整個生命體。”

杜布洛夫博士的發現仿佛黑暗中突來的一道光點醒了我。過去我的“生物潮汐”理論一直建立在生物體內水分的部位變換(由細胞膜主導控製)。倘若細胞膜的可穿透性是由我們四周的磁場所主控,而月亮又會影響地球磁場的話,那麼月亮和生物體中水分平衡的一連串因果關係便可由此建立。杜布洛夫博士的研究可謂影響了多個生物科學領域,對磁場在遺傳上的效應也相當重要。

像水這樣看似普通的一種物質,其實也會出現令人不解的變化。此一特性引發了義大利佛羅倫斯物理化學學院院長喬治歐·皮卡迪教授(Giorgio Piccardi)的研究興趣。他是在被聘請找出清除工業用鍋爐中的石灰沉澱物時,開始接觸到“水”的問題。皮卡迪教授“啟動”水的特性,再用以分解沉澱物。效用雖然很好,但卻無法屢試不爽。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采用同一方法,效用高低各自有別。因此皮卡迪教授決定進一步探究水的特質。

他在實驗室的許多試管中分別裝入蒸餾水,其中一半的試管用金屬密封。每一根試管都加入遇水生成膠狀沉澱的氯化氧鉍。

皮卡迪教授發現在未封裝的試管與封裝試管二者當中,膠質的沉澱速率有大幅差異。他每日三次都在下同的實驗情況下(使用純水和經“特殊處理”過的水),測量膠質沉澱速率。結果是舉凡太陽活動、月亮盈虧、宇宙幅射、恒星相對地球的位置,和其他宇宙現象等,都會造成沉澱速率的改變。皮卡迪教授據此推論,沉澱形成率會受到地球磁場的幹擾。和杜布洛夫博士相同的是,皮卡迪教授也發現宇宙現象透過地球磁場作媒介,影響了水的物理性質。因此應該可以作如是臆測:若水會根據其四周磁場自然變化而呈現不同特性,那麼在膠質狀態當中的水(如同多數動植物體內當中的水)也一樣會受宇宙現象影響。